陈澄 让淮剧与时代同行
作者 李菡丹
发表于 2025年5月
陈澄剧照

在江苏戏曲的璀璨星河中,淮剧以其独特的江淮韵味和深沉的人文情怀,成为盐城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而在这张名片的背后,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淮剧团一级演员陈澄,用三十余年艺术生涯的坚守与七年代表履职的担当,勾勒出一幅幅关于艺术、关于传承、关于责任的动人画卷。

陈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双料得主,曾荣获“新时代中国戏剧(旦行)领军人才”及“全球华鼎奖中国最佳戏曲女演员”荣誉称号、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奖章,主演的淮剧《小镇》获中国文华大奖。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陈澄的建议引发广泛关注。她建议大力培育城镇、乡村小剧场,将其作为推动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这一建议不仅呼应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需求,更揭示了文化惠民、艺术传承与基层治理之间的深层逻辑。陈澄说:“我希望能通过各方努力,让城镇、乡村小剧场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平台,成为艺术传承的摇篮,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我相信,随着政策的扶持和社会的参与,小剧场一定能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文化之花。”

梨园逐梦,汗水浇灌出艺术之花

1972年,陈澄出生于江苏泰州一个淮剧世家。父亲陈德林是淮剧“陈派”艺术创始人,被誉为“淮剧皇帝”,其唱腔刚柔并济、温馨雅致;母亲黄素萍也是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在父母水袖飘拂的身影、婉转劲健的唱声中长大,学唱淮剧、爱上淮剧,对陈澄而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四五岁时,天资聪慧的陈澄便能把一曲颇有难度的淮调唱得音正味浓。还未开蒙时,她白天在剧场看父母表演,晚上在家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听两人对词、配戏。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还未识字的小陈澄就能跟着父母的节奏一字不落地唱出一个个唱段。四岁时,她在公园露天舞台上演唱民歌《手拿碟儿敲起来》;五岁时,在体育场一个大型晚会上,演唱淮剧《十五贯·堂审》中一段,被观众称为“小神童”。

年幼的陈澄早早展现出在淮剧方面的过人天赋,但真正让父母意识到小陈澄可以传承衣钵,是源于她12岁那年的一次登台表演。那年,父母赴上海演出,陈澄一同前往。一天,在后台,她随口哼着一段《赵五娘·书房会》,被上海电台的编辑听到,遂力邀其参加“上海星期日广播演唱会”。

在一千多人的徐汇剧场,小陈澄与淮剧泰斗、筱派创始人筱文艳先生,何派创始人何叫天先生,以及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马秀英老师等同台演出。她将《赵五娘·书房会》中一段长达180句的自由调,唱得声情并茂、疾徐有致、滴水不漏,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电台同期直播了演唱会,在淮剧颇受欢迎的当年,引起不小震动,以至走到街头,人们还能认出这个淮剧小童星。从此,父母开始以专业演员的要求来对待她,从声腔传授到手眼身法步,倾其所有,不允许小陈澄有丝毫懈怠。

15岁那年,陈澄参加了盐城鲁迅艺术学校淮剧科班考试,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录取。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到盐城求学的陈澄,心中涌动的是一股激动与欣喜:“终于可以从业余学戏进入专业学戏了!”怀抱着这样心情的她学习十分刻苦。陈澄在唱腔上具有优势,因此她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苦练毯子功上。翻、腾、扑、跌、滚、摔,她仿佛不知疲倦,课上练完课下接着练。

然而,艺术道路并非一片坦途。一年多后的一天清早起床,陈澄突然发现自己原来一副天生的又亮又脆的嗓子,一下子失去了高音,变得沉闷甚至嘶哑。遭遇这样的变化对陈澄而言犹如晴天霹雳,她以为是“倒仓”,嗓子已经废了:“如果不能唱戏,我这一生不是完了吗?”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言:“演员的倒仓变嗓时期是一个关口,倒不过来,往往一蹶不振。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