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三十余年,跨越万里,两次援非、两次援疆之后留在新疆,徐星国的人生经历仿佛电影。他以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爱心,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他的善良乐观、豁达勇敢,又让他在面对每一次选择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根植于基因中的热忱与善良
徐星国是山东东营人,出生于1971年。他在村里无忧无虑地长大,那时物质生活并不丰富,但是邻居之间相处和睦,民风淳朴。每天一放学,一群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们聚在一起无忧无虑地跑着玩,自由自在。徐星国记得小时候,家里的收入都是靠父母挣工分,热心肠的父亲常常会被盖新房的村民们请去“掌眼”帮忙,为此常常耽误出工,少了收入。但是父亲从不会拒绝,在父亲眼中“少挣一天没事,人一辈子盖新房能有几次呢,那得去”。父亲开朗、乐于助人的性格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徐星国。
20世纪80年代,徐星国是整个镇中学第一个考上高中的,也如愿考上了大学。最初他的专业是医学影像学,但当时很多乡镇医院并没有影像专业设备,好学的徐星国又进修了内科,主攻心血管方向。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这是徐星国行医多年的真实写照。当年他在东营市的利津县中心医院工作时,下班路上遇到一位跌倒的老人,他赶忙上前去搀扶,一番了解后,得知老人患有严重心脏病,身边并无亲人。由于老人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承担高昂的手术费用,病情一直拖延未治。徐星国得知情况后,主动为老人联系了医疗救助,利用下班时间研究合适的方案,亲自为老人进行了手术。术后,他还经常去看望老人,关心老人的康复情况,直到老人健康出院。
受到这件事的启发,徐星国意识到,像这位老人一样生活贫困的人还有很多,有病却没有经济条件医治。于是,他积极投身于为贫困患者筹集医疗资金的公益事业中,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当地红十字会、残联和民政局等渠道,筹集大病救治资金,为众多贫困患者解决了医疗费用问题。
中国和坦桑尼亚的友谊使者
中国医疗援非始于1963年1月,每一届参与援非的医疗队员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与培训,不仅要求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有较强的培训带教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出国后,医疗队员不仅仅代表着个人,还代表着国家。2006年,经过层层选拔,徐星国通过审核,获得了援非名额,并提前一年来到北京,进行全方位脱产培训。最初,年仅三十多岁的他只是一名普通队员,后来在培训过程中,因为表现突出,被选为队长。
2007年7月,徐星国作为中国援助非洲坦桑尼亚医疗队的队长,带着队员们首次踏上了非洲大陆。坦桑尼亚的医疗条件极为艰苦,许多医院设备简陋、药品匮乏。这些徐星国早有心理准备,来到非洲,他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在坦桑尼亚的两年时间里,徐星国几乎走遍了当地的每一个角落。他深入偏远地区开展巡回医疗,为那些无法获得医疗服务的居民送去关爱和帮助。
有一次,徐星国在巡回医疗中遇到了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老人因为病情严重,已经多日无法进食,身体极度虚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