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秋天,树叶飘落,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就会陡增。倘若落在汽车轮胎下方的落叶,扫帚进不去,还得蹲在地上用手去捡,不一会儿,腿就麻了。到了严寒的冬季,下雪天行走已经是艰难的事情,铲雪更是不易,汗水湿透里层衣服,寒风吹过浑身冰凉……这就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鞍山市恒洁环卫绿化服务有限公司友好标段垃圾清运工庄艳十七年来坚守的工作。这些年来,她负责城市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为保持城市环境的整洁和卫生,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青春。
从普通环卫工人到全国人大代表,庄艳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我是农民的孩子,起初从事这份工作,是因为照顾老人孩子方便,又能贴补家用,没想到干了之后喜欢上这份工作。我认为既然选择了这一行,那就得爱上它,干好它。”庄艳说,“我从来都没想过,作为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能够收获这么多荣誉,甚至走进人民大会堂。我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工人阶级的重视和尊重。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人大代表,我会为基层劳动者的权益保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绣花让我具备足够的耐心”
1972年,庄艳出生于辽阳市太子河区王家镇东河洪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条件比较艰苦,所以很小的时候,她就需要帮家里干农活。
“我学会走路之后,就会喂猪喂鸡喂鸭了,再大一点就要给全家做饭。那时候的我还没有灶台高,只能站在凳子上炒菜做饭,等父母从农田里回来,就能吃上一口热腾腾的饭。”庄艳说。
儿时的庄艳喜欢读书,喜欢学习。虽然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拼凑而来,黑板被擦得泛白,可当阳光斜斜照进窗户,粉笔灰在光束里起舞的样子,总让她看得入迷。下课的时候,同学们会围着老师问问题,而老师用红墨水钢笔在她作业本上划出表示优秀的波浪线,在她眼中比任何奖状都耀眼。在她的记忆中,农忙时节,老师会背着装满课本的帆布包,挨家挨户辅导干农活的孩子。
那个年代,没有色彩斑斓的绘本,没有功能齐全的实验室,甚至连像样的课外读物都少得可怜。但老师总能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庄艳眼前打开一个又一个奇妙的世界。老师会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述遥远城市的故事,会用树枝在地上画出难解的数学题,会在昏暗的教室里,就着昏黄的灯光批改学生们的作业。在那些物资匮乏的日子里,老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是改变命运的希望。所以,庄艳儿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老师,想象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在三尺讲台上,把知识传递给渴望学习的孩子,给他们带去温暖与力量,让他们看到山外的广阔天地,帮助更多农村孩子走出大山,追逐自己的梦想。
梦想总是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1989年,庄艳读高一。因为地里的收成比往年更差,家中粮仓见底,原本捉襟见肘的日子愈发艰难,面对姐弟俩的学费,父亲满眼无奈,这个贫寒的家庭,实在没有能力供两个孩子一起读书。庄艳略带轻松地说:“供弟弟吧!”那一刻,她的内心无比挣扎,或许这就是作为姐姐的担当和责任。
17岁的庄艳辍学回家,开始跟着邻居学绣花。那时候,村里的妇女们时常能接到给床单、被罩、童装做手工刺绣的活,且收入可观。对当时的庄艳来说,学一门手艺自然是不错的选择。为掌握绣花的基本针法,如平针绣、回针绣、锁链绣等,庄艳花费大量时间练习。每天连续绣上几个小时,重复练习同一种针法,直到手指熟练到能够自然、流畅地运用。即便手指被针扎得满是针眼,她也依然咬牙坚持。持续了一个月,她终于能在织物上绣出规整的线条。学习了大半年,庄艳终于能够接活挣钱。
因为时常熬夜绣花,庄艳长时间盯着细小的针和线,眼睛特别容易疲劳、干涩,甚至视力下降。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她的颈椎、腰椎等部位也时常感觉疼痛。绣花是一项细致且单调的工作,往往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独自完成。庄艳长时间专注于一针一线,忍受寂寞和枯燥。在绣花过程中,一旦出现错误,如针法错误、颜色搭配不协调等,就需要拆掉重新绣。这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考验着她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