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的“笨方法”
作者 石青川
发表于 2025年5月
朱雪松
何希家

4月18日清晨6点,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厂房内,加热炉、粗轧、精轧等设备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数万平方米的自动化车间里,鲜少看到工人的身影,所有机器的运转全靠控制室里的数个按钮与摇杆。工作了一夜的何希家仍在控制台里操作,盯着数块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精准地控制每一个参数。

身为高级技工的他已经在西南铝业工厂和这些连轧机打了18年的交道,今年他刚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8年里,何希家见证着“劳动”这一概念的变迁。从当年手动的运料填料到如今的自动化操作,从零点几的容错到现在零误差。“以前学习工艺的传承,现在钻研技术的革新。”何希家说。

“眼睛就是尺”

2007年,何希家第一次接触“铝”这个产业。尽管是部队转业,但何希家看起来更像是个学生。“不太爱说话,但爱问问题。没事就看书,拿着个小本本,抄抄这、记记那。”这便是何希家的师父朱雪兵对他的第一印象。

彼时中国制铝技术还很粗犷,高精度铝几乎只能进口,工厂里用的设备也只能进口。外国专家匆匆忙忙的技术指导与设备上大量的外文专业术语,让朱雪松与何希家师徒俩完全不明白怎么使用。

连轧机全套设备的操作台有50多个按键、摇杆,10多个显示屏,连轧机主操手不仅要对各个按钮与摇杆了如指掌,还要熟悉铝材在不同温度的特性以及每台轧机的性能。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