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差评”成为伤企暗箭
上海女生单媛最近领了新任务:每天她要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平台搜索与公司相关的所有评价,一旦发现“产品含激素”等无事实依据的恶意差评,就立刻联系博主沟通修改或删帖。
单媛所在的这家婴童洗护类企业年销售额破10亿元,新设“舆情公关岗”,背后满是无奈。
“企业没名气时无人问津,现在规模做大了,恶意差评就像影子一样甩不掉。”单媛道出了许多企业的痛点。
上述情况不是个案。针对这些涉企网络乱象,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行动正在进行整治,剑指集纳负面信息、造谣抹黑企业和企业家、虚假不实测评等毒瘤,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营商环境。
“有人把‘差评’磨成刀”
现实中的恶性商战,往往采用最“朴素”的手法——刷差评。
差评如潮和销量暴涨同时出现,奇不奇怪?浙江绍兴某伞企曾遭遇集中下单,下单后买家均申请“仅退款”并给出差评。因收货地址和电话虚构,店铺寄出的货物大量丢失,损失不小。经查,有团队实施恶意攻击,通过虚构地址、伪造“货不对板”等理由集中刷单差评1万余单,导致伞企网店评分暴跌、搜索降权,直接损失超28万元。
南京某三明治外卖店在2024年遭遇前合伙人孙某的恶意攻击。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