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高奴一釿”诞生地
作者 任杰
发表于 2025年5月

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大夏钱币博物馆藏有两枚古钱币,钱文旧读“高安一釿”,后有释读“高奴一釿”。其一钱重14.15克,通高54.72厘米,足宽3 4厘米(图1);其二钱重14.12克,通高54.5厘米,足宽34.12厘米(图2)。

发现问题

图1
图2

中国国家博物馆有对“高安一釿”的文字介绍:这件布币高5.4厘米,足宽3.4厘米,重9.7克。平首。面文旧释“亳一釿”,不确,应释作“高安一釿”。高安见于《史记·赵世家》:赵成侯“与秦战于高安”。张守节《正义》说地属河东郡,今山西西南部。此地于战国前期属魏,后期归于赵。据此币形态与上举“言易一釿”布相近,推测应是战国早期魏国的铸币。

另外,2018年中国嘉德春拍“水归听泉”专场有如下介绍:布面倒铸“高安一釿”四字,“高安”战国地名,一说属魏地,今山西夏县西北,一说属赵地,在今山西省西境中部,“釿”一说认为是纪重铭文;一说认为“釿”为农具,后演变成货币,并被借用作货币名称。“高安一釿”以前传世、出土极为罕见。经查诸谱,只有《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一书中录有三品;《古钱币图解》一书中有一品,但都有图而无说明;唯《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一书在图下有说明。1990年陕西华县曾出土一枚“高安一釿”桥足布。近些年来虽也有偶见,但数量仍然珍稀。

《益泉斋藏泉》录入一图注释如下:右布平首耸肩桥足弧裆,裆部尚留浇口,面倒铸高安一釿四字,高安为战国地名属魏地,今山西夏县西北,是钱所出其少,存世珍稀,属先秦古泉中罕有者。

以上是目前仅见的对该钱币的解读文字,今查发现诸多问题,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高奴在哪

大夏钱币博物馆所藏两枚“高奴一釿”为两个版式,其中一枚版式仅见。据考证该钱币早年与魏国货币梁一釿、梁二釿、甫反一釿、阴晋一釿、京一釿、晋阳一釿布并出,形制、重量接近,属魏国早期货币无疑,魏国货币名称都以地名与重量(釿为重量单位)命名,确定了该枚货币为魏国货币。

图3
图4

该钱文“高”何以为“高”,是因甲骨文里高字同商字一般,可以有口可以没口,而“奴”字与“女”字在甲骨文中很难区别(或为简笔,先秦货币文字简笔、反书等情况比较常见,加之列国文字本不统一,青铜铭文均为人工雕刻范文,省笔漏笔情况比较多见)。文字专家释读为“奴”,这样我们通过文献查找来寻找其中的对应关系就比较简单了。

魏国在鼎盛之时,其疆域横跨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五省之地。遍寻魏国之高奴县(城),在诸多的文献里都指向今陕西延安,据考证该币当年出土地为延安地区,也与此吻合。

《梦溪笔谈》记载:鄺、延境内有石油,旧说“ 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气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袠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高奴出脂水,颇似淳漆,燃之如麻”的意思是,在高奴这个地方出产的“脂水”(即石油),它的外观很像纯漆,燃烧时则像麻絮一样。这是沈括在延州(延安)发现并研究了石油。

高奴禾石铜权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1964年发现于阿房宫遗址附近。权呈半圆形,鼻钮,通钮高17.2厘米、底径23.6厘米、腹围76厘米,重30.75千克。其正面铸凸起铭文:“ 三年,漆工口、丞诎造,工隶臣牟。禾石,高奴。”(图5)铭文第一行“三”字前有一铸造时形成的凹陷,并非残字遗迹。另一面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 2 1年)诏书和“高奴石”三字,并加刻秦二世六年诏书。

在《殷周金文集成》收录了延安出土的青铜戈铭文:11296铜戈(图6),见“集成”释文:“王五年上郡疾造 高奴工相户”。11406铜戈(图7)见“集成”释文:“廿五年上郡守厝造 高奴工師(岫) 丞申 工鬼 鏩(按:薪之描摹有误,原当作蔪,錾刻之錾、鏩)詘 洛都 上郡武庫”。11473铜戈(图8)见“集成”释文“高奴”。

图5
图6
图7

民国三年(1914 年)《安塞县志》记载:“ 邑城本秦汉高奴县旧址,金之旧堡也,元初改建,明嘉泰中重修。周三里七分,高一丈七尺,池深一丈,有南西北三门。”另有“ 高奴,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延长县”。《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亡后,项羽王诸将相,“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即此。《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上郡高奴:有洧水,可㸐(燃)”。

《延长县志》中说,秦汉时,今县境为高奴县域。时高奴县辖今志丹县、安塞区、延长县、延川县及延安市宝塔区5 县(市、区)地。在《陕西百科全书》中说,战国时期魏国设置。雕阴之战后(公元前330年)归秦。故址在延安县东北2.5公里尹家沟,东汉末年废。

图8

《史记·秦本纪》载“ 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又称,秦惠文王七年(公元前300年),秦帅公孙衍败魏军于雕阴(今富县与甘泉交界处),斩首8万余,俘魏将龙贾;秦惠文王八年,魏纳河西地予秦;十年,魏纳上郡1 5 县(今陕北宜川、延安一带)予秦。延安始属秦。

《通典》曰:“金明,汉高奴县,董翳所都。”《水经注·卷三》曰:“清水又东迳高奴县……项羽封董翳为翟王,居之三秦,此其一也。汉高祖破以县之,王莽之利平地,民语俗讹,谓之高楼也。”

另外,还有很多文献有相关记载,此处不再赘述。综上,魏在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年建立河西郡后设高奴县,隶河西郡。秦得河西郡后改设上郡,高奴县隶上郡,秦统一后至汉沿用。地望为今延安或延川。钱文读“高奴一釿”符合历史文献记载,其铸造时间为魏设西河郡(公元前408年)至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32年)魏献阴晋予秦之年。

本文刊登于《中国收藏》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