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红色货币史,也是一部中国革命史。近来,《红色货币简史》一书的出版,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为钱币爱好者再添一部权威的收藏“参考书”。该书由货币史研究专家朱安祥精心撰写,结合经济史、军事史等专业角度介绍了红色货币的发展历程,书中通俗易懂的文字及百余组货币彩图,让那段峥嵘岁月跃然纸上。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图书?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红色货币的价值与地位?不妨听听作者怎么说。
红色货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托红色政权、人民军队、金融机构、商业组织、社会团体而印制、发行的流通货币,学界将其称为革命根据地货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货币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们不仅成为稳定根据地金融市场的重要支柱,也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经济保障。而且可以说,红色货币为新中国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贡献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发展根据地经济
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封建军阀的混战,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政权分裂、经济凋敝的现状,“三座大山”更是沉重地压在旧中国人民的肩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解除农民长期遭受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1925年,广东、湖南、江西、湖北等地陆续出现了农民协会,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了反对地主、豪绅的斗争,斗争的主要内容便是反对高额地租、抵制高利借贷。1926年,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农民银行决议案》,规定银行以“ 制止高利借贷,提倡平民储蓄,活跃地方金融,增进农工生活”为宗旨。1930年,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发布通告称:“平江自国民党烧杀清乡以还,农村经济破产、城市工商凋零、工人大批失业、贫民生计无着。本府情见及此,深为忧灼、力筹良策,乃创办工农银行,实行低利借贷,发行票币,以活泼社会金融及发展农业经济。”发行红色货币,恢复了经济,解除了民困。醴陵地方银行发钞后,有人兴奋地在银行大门贴起“八口无饥矣,乡人皆好之”的对联。
当时,市场上还存在小额货图1 鄂城华容镇商民协会信用券币缺乏、市场交易困难的问题。众所周知,革命根据地大都远离城市和金融中心,由于货币流通量小,导致有些地方出现无交易媒介可用的情况。因此,发行红色货币还可以有效地解决民众生活难题。1927年,鄂城县华容镇(属于今鄂州市)商民协会信用券发行,在该券的背面印有一则布告(图1),称:“现因铜元缺乏,钞票难以折零,本会召集全体商民一致议决,暂出壹角小票,以便周转流通。”此外,红军长征中在遵义城发行的货币,也是为了解决民众需要购买盐巴的实际生活难题。
抗日战争初期,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了小面额的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图2),以解决市场找零困难。解放战争时期,皖西解放区原本使用法币,但因缺少交易筹码,以致粮食成为当地较为常见的一类交易媒介,使用极为不便。1948 年10月,皖西区党委决定印制发行皖西流通券,有效地解决了市面上辅币短缺的难题,因而颇受群众欢迎。红色货币发行之后,有力地打击了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解决了根据地通货不足的社会难题,不仅恢复了当时商品流通的正常秩序,而且融通了农工产品的市场交易,在解决了民众生活困难的同时,激活了根据地金融市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支援革命战争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