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代价券背后有座川沙城
作者 邱国荣
发表于 2025年5月

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曾短暂发行过的“川沙三四区商联会购物代价券”是民国时期上海市郊发行最精美的纸币之一,同时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川沙因盐而兴,明初上海有七大盐场,八团镇占了三强,八团镇就是今天的川沙。八团一带为沿海滩地,盛产食盐,也因此逐渐崛起,成为盐商云集、商铺林立的浦东大镇。到了万历年间,其已是“生聚日繁,人文渐盛,巍然为滨海巨镇”。起初,所谓的“巨镇”并没有城墙。直至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八团及其周围地区倭寇猖獗,朝廷采纳当地民众的建议,在松江知府属下的川沙洼西筑川沙堡城置兵城守,隶属于金山卫中后千户所。明朝时川沙城内有川沙堡千户公署、百户所,还有三林庄巡检司,南门为迎瑞门,西门为太平门,北门为拱极门。护城壕宽12丈,深1丈半。川沙城堡后来就发展成了川沙县,川沙之名由此流传。

清朝初期,川沙地区分别属于上海县、南汇县和宝山县等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松江府,移驻川沙城。嘉庆十年(18 05年),朝廷将上海县高昌乡滨海地和南汇县长人乡北部,下沙场八、九团地分出,设置了川沙抚民厅,厅署在城内东南角,嘉庆十五年划界,隶属于松江府。

本文刊登于《中国收藏》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