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前,地处东北地区的奉天(今沈阳)曾因铜钱短缺而深陷货币危机,货币流通成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铸币“奉天光绪通宝”(即东钱)被催生。这种特殊的铸币不仅具有地方特色,也是时代背景的映射。
奉天由来
奉天是中国东北的核心地区。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政府以“奉天承运”之意于今沈阳设奉天府,康熙元年(1662年)改统辖今辽宁地区的“昂邦章京”为“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康熙四年(1665年)改称“镇守奉天等处将军”,即“奉天将军”,“奉天”逐渐由原来一府之名称扩大为奉天将军所辖整个行政区的称谓。乾隆十二年(1747年),长官之名定称“ 镇守盛京等处将军”,即“盛京将军”,但其所辖行政区仍称奉天。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地区施行行省制,裁撤盛京将军,设奉天省。
民国十八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改“ 奉天省”为“ 辽宁省”,意为“辽河两岸永远安宁”,唯民间仍习称“ 奉天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伪满洲国将辽宁省复改为“ 奉天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后,南京国民政府调整东北地区行政区划,此一行政区域改称“辽宁省”。
奏请开炉
由于清初限制东北地区的人口及关内与东北地区的贸易,导致东北地区商品流通不发达、市场货币需求量不大,因此这里曾有过因制钱充盈而贬值的情况。之后,随着东北贸易的逐渐开放,货币需求日益增大。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二十二日盛京工部侍郎雅德博卿额奏“奉天地方并未设有钱局,而别处来路甚少”,而私销、私铸、私运日益猖獗。至乾隆末年,奉天地区制钱匮乏的局面一直未有改观,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时期亦然。
为解决货币紧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二月,盛京将军裕禄即奏称:“前开写钱票各铺户因现钱日见缺乏难于应付,请开炉铸钱。”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月十八日,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奏“奉天钱法向因鼓铸未兴,民间缺钱,只得互出凭帖”。福州将军兼闽浙总督增祺调任盛京将军后,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奏“近来市上不见一钱者,大抵多私运入关及奸民销毁所致,不有以清其源,则鼓铸虽多终不敌销去之众,利之所在,群起而趋”。由此可知,奉天地区鲜有设局鼓铸钱文处,由于制钱缺少,通常依靠凭帖周转,但此时凭帖已弊端丛生,难堪流通之用。


先期盛京将军希望以银币解决货币流通中出现的问题,其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派员赴粤、鄂二省考察鼓铸银钱事并购置铸银钱机器,并于其后开铸银币与官帖兑换。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奏请设立奉天机器局从事银元及军火制造。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顺天府尹胡燏棻《请铸银元及铸机制钱以救钱荒折》称,“近日钱荒之弊,不独京师为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