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物收藏的规范与发展
发表于 2025年5月

作为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根基和文物保护不可忽视的力量,民间文物收藏在当下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实施后,民间文物收藏的制度和业态该如何建设?

蔡炜(“鸣鹤雅集”创建人、收藏家):时代发展让我们从参观走向参与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没有能力竞买自己的古代艺术,只能隔着玻璃参观。现在所有制权益变化让我们能从参观走向参与,这是历史性的转折。早期我们参与拍卖太难了!还记得1989年我在苏富比买了一件藏品,外汇审批要20个工作日,报关单得跑海关、银行、外管局,整套流程下来像做外贸生意。现在我国拍卖业已发展壮大,但仍面临着估价体系混乱、拍品短时间重复上拍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翰海的秦公先生提出拍品5年内不得再上拍,可现在国外低价拍回、国内高价转手,实则背离了收藏的本质。从藏家角度看,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影响都是次要的,信誉和信任才是拍卖的根本。

万捷(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民间收藏是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推手

民间收藏是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推手,对博物馆藏品补充意义重大。全世界的博物馆,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这样靠捐赠和民间捐款购买艺术品的非公益组织都离不开民间收藏,故宫博物院的不少重要文物也来源于张伯驹等藏家的捐赠。这些藏家可以说是伟大的公益人士。拍卖为民间收藏提供了良好平台,在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实施的背景下,我们要重视文物保护与交易的关系。《文物保护法》的目的是保护文物,但交易也是保护的一部分,合理的交易能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我们应在《文物保护法》的基础上,促进文物合理、可控的交易,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另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文物鉴定和传承有序有重要作用,未来或许能借助它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我也观察到,现在国外年轻人对中国文物的兴趣降低,我们要通过数字化等手段宣传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薛世清(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总经理):应发挥好拍卖的市场把关作用

随着近年来文物商店的急剧萎缩,拍卖公司的主要征集范围也转向民间收藏。但艺术品市场也出现了不少乱象,比如假货泛滥。许多人收藏了几十年的“藏品”,等希望送拍变现时却发现是赝品,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而上当受骗。作为正规拍卖企业,我们要发挥好市场作用,对拍品严格把关,去伪存真,同时希望未来法律能对民间收藏有更合理的规定,让文物经营更加活跃,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陈零初(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副总经理):为规范市场发展扎起一道“篱笆”

在我从业的这些年里,拍卖企业给国家收藏提供了很多珍贵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比如我们征集到的张先《十咏图》、《出师颂》以及中贸圣佳的米芾《研山铭》,这些国宝级艺术品进入国有收藏单位并向全社会大众进行公开展示,无疑是拍卖企业为民间收藏及国家收藏、为维护行业秩序作出的贡献。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对文物流通市场提出了不得知假售假、知假拍假,不得虚假宣传的要求,作为正规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企业,我们不仅要坚守行业自律原则,也将帮助国家有关部门扎起一道“篱笆”,保障藏家合法权益。

本文刊登于《中国收藏》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