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怀柔区渤海镇,漫山遍野的板栗花如繁星点点,醒目而灿烂。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那独特的、略带土腥的芳香,是李思鹏故乡的味道,也是他儿时的记忆。李思鹏是95后,出生在渤海镇的长城脚下,这里是板栗的故乡,有着数百年的栗树种植历史。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符号,而在李思鹏看来,这里的板栗,同样也是长城文化的一部分。他依靠百年老栗创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怀柔板栗能和长城一样走向世界……
新农人盘活老栗树
2017年的一天,李思鹏所在的音乐培训机构计划做一场文艺汇演。机构负责人让大家集思广益,看谁的家乡有特产,可以采购一些做为伴手礼送给现场的观众。
李思鹏提出可以用自己家乡的板栗,既好吃又便宜。负责人却摇摇头说:“我去过你们渤海镇的明清板栗园,板栗确实很好吃,又糯又甜。可惜没有板栗的深加工产品,也没有礼盒,我们总不能给每人发一袋子生板栗吧。”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众人的反应让李思鹏感触颇深。后来,他跟父亲李广海谈起这件事情,李广海叹了口气说:“我们渤海镇的板栗产业怎么也有几百年了,都知道好吃,但因为没有深加工,就没有更广的销售渠道,价格也卖不上去。搞得大家都没有种植板栗的积极性了,看来是该换个赛道了。”
李思鹏想了想,很认真地说:“爸,要不然我辞职,回来和您一起打理咱家的板栗园吧?”李广海摆摆手,连声说:“不行不行,你现在工作挺好,收入也不错,板栗园有我就够了,你别回来蹚这浑水了。”让李广海没想到的是,李思鹏在和他谈话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回乡创业的准备。
出生于1995年的李思鹏,对自己家乡的特产——板栗,一直有特别的感情。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承包了50亩的板栗种植园。每天放学后,李思鹏就会跟着父母在板栗园中忙碌,拔草、捉虫、驱松鼠、拾板栗……
李广海是一个栗树种植高手,在他的打理下,他们家的栗树不仅结的果实最大最多,而且又甜又糯,卖得很好。靠着板栗园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村民见状,也都纷纷效仿,并向李广海请教。不久后,李广海干脆召集渤海镇的栗树种植能手,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经营起了板栗产业。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记载:“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从古至今,渤海镇地处燕山山脉,背靠明清板栗园,素有“中国板栗之乡”的称号。
提起渤海镇种植板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0年前。当时,金国时期的渤海国人来到渤海镇修筑长城时,有一个人从遥远的家乡偷偷带来了板栗。一天,将领对他们进行突击检查,因为怕被责骂,那个人就把板栗埋在了土里。
后来,这个渤海国人感染疾病去世,被他埋在土里的板栗发出了新芽,并逐渐长大结果。原来,这里的气候特别适合板栗生长,渤海国的人便在这里种植了板栗树,用来补充口粮。
再后来,渤海镇人为了发扬光大板栗产业,在长城脚下创立了渤海镇明清板栗园,在该园内,“年龄”最长的一棵古栗树已经905岁,被当地人称为“栗祖”。这些老栗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然而,随着市场变化,渤海镇的板栗产业发展一度遇到了瓶颈。这不仅仅因为板栗产业竞争激烈,更重要的是,渤海镇的板栗种植销售渠道单一,农户只是在板栗收获后,将原材料卖给中间商,没有任何深加工产品。这让李思鹏看到了创业的机会。
李思鹏大学学的是教育专业,毕业后,应聘到北京一家音乐培训机构工作,与很多明星有过接触,收入颇丰,家人也曾为此自豪。如今,他却脑子一热,仅凭一腔热情,就回到了家乡创业。
从一个熟悉的领域到另一个陌生的领域,甚至要在新的领域里成为专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接手板栗园初期,最让李思鹏头疼的是,板栗合作社成员根本不相信他能做好。在他们看来,李思鹏一定是无法胜任原来的工作,才逃回家乡的。
大家听说李广海把板栗种植园交给了儿子管理,有人就提出要退出合作社:让一帮老栗人跟着一个连锄头都不会使的毛头小子,怎么能把栗子园经营好,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面对众人的质疑,李思鹏也会迷茫和无助,但李广海告诉他:“只管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其他交给时间来评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