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25岁的韩国女演员金赛纶被发现于家中自杀身亡。
这场悲剧引发的“余震”,金赛纶事件发酵一个月后仍在持续:先是圈内顶流金秀贤与金赛纶长达六年的地下恋曝光后,男方的“恋童”和催债丑闻遭到全网声讨,而近日被卷入漩涡的,则是3月中旬韩国MBN电视台推出的女团选秀节目《UNDER15(15以下)》。
从节目的名称便能看出,这是一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招募,档以“挖掘未成年K-pop(源自韩国的流行音乐)神童”为卖点的节目。曾出演经典韩剧《请回答1988》中“珍珠”的演员金雪,也将参与节目选秀,这让节目获得全民级别的曝光。也让更多观众注意到,最小的参赛者仅9岁。
这些未成年女孩们,穿着紧身短裙,画着烟熏浓妆,摆出了性格谄媚的表情与姿势,透露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感,是韩国娱乐产业性化未成年人的一角。
目前,该节目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抵制,韩国网友发起“#拒绝幼态消费”联署,48小时内突破10万人响应。
以“造星”为源动力的娱乐产业,离不开看客们目光的锁定。对于围观者来说,每当不良甚至恶性事件发生,让人刺痛和扼腕之余,都能撬动重新审视的可能。但与此同时,更该被追究的则是,为何反思的代价永远沉重,且无可挽回?
对这个问题的总结,极易导向陈旧、疲怠的“资本/系统原罪论”。但实际上,任何看似庞大而无可撼动的结构性困境,都是过往文化规范积弊的产物,存在着可鉴别、可反击的破绽。这正是为何我们要在哀悼金赛纶的同时,去直面“童星剥削”这个敏感的议题,哪怕将眼前的脓疮挤破一点点,都有望在不久远的将来,减少牺牲者的数量。
流水线上的童工
“在偶像的世界里,18岁已经很老了……所以如果我错过了这次机会,我担心除了这家公司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地方会接受我。”
这段心声,出自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今年初上线的专题纪录片《整个故事:K-Pop:一颗明星的诞生》(“The Whole Story:K-Pop:A Star is Made”),受访者是18岁的李亚仁,韩国娱乐公司MZMC七名学员中的一位。
这是一道套在所有练习生身上的、名为“青春饭”的紧箍咒,和内含的年龄焦虑。低龄出道在韩娱从来谈不上新鲜,推动韩流崛起、叱咤乐坛10余年的传奇人物BoA(宝儿)出道时才13岁,早年大获成功的H.O.T.、S.E.S.等团体,成员出道的平均年龄也只有16至17岁。
在当时,未成年偶像的诞生,主要是为了像SM(韩国著名艺人企划和经纪公司)的创始人李秀满所说:“应该单独存在初中生、高中生喜欢的歌手,而且他们自己就是初中、高中生。”作为预备役的练习生,通常在12至14岁被选中,和公司签约,以便有更多时间受训和尽早出道。
K-pop发展至今,这股幼龄化的风潮不仅没消泯,反而愈演愈烈。在《UNDER15》引发众怒前,包括JYP(韩国歌手朴振荣创立的经纪公司)《SIXTEEN(16)》、Mnet电视台“Produce”(制造)系列在内的数档选秀,同样主推未成年偶像。
此外,从13岁参加选秀节目《Produce 48》夺冠出道的张元英,前两年大火的NewJeans(韩国女子演唱组合),现已改名“NJZ”,到BABYMONSTER、Hearts2Hearts(均为韩国女子唱跳组合)等刚出道不久的新女团,市面上的第五代、六代女团一眼望去,许多都是“娃娃兵”。
和前辈相比,她们大都拥有属于这个时代、更讨好的标签和特质,譬如不符年龄的外表和舞台表现力,包装完好的人设。除了自身的底子和努力外,这种从小开始奠定的职业意识,也凸显了竞争环境的高压和残酷。
尽管国土狭小,人口数拢共5200万(2024年数据),但韩国却拥有超200万的练习生。这意味着你走在大街上,有相当概率撞见其中一个。当身边同龄人都有正常的学业和周末时,这群孩子则要全身心扑在声乐、舞蹈、rap(说唱)、英语等技能培养上,几乎整年无休,且需家长每月投入高达好几十甚至上百万韩元的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