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成都女孩曹玫又“结婚”了。最频繁的一年里,她“嫁”了七八次。
这些婚礼散布在不同的地区,有的在城里,有的在农村。每一次婚礼现场,曹玫都像初次结婚的新娘那样,穿着婚服,融入喜庆的氛围。
其中一次,现场宴请了300多桌宾客,整个村子的人都来了。不过流程很简单,甚至没有请司仪。婚礼现场有个大台子,男方父亲上台致辞几句后,直接开席了。
台下来宾不知道的是,这是一场“假结婚”宴席。台上这对新人见面不过几天,而曹玫是租来的“假新娘”。
扮演他人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曹玫的职业。“女友”是她最常扮演的角色。联系上她的人,大多说着实在没有办法,而后委托她以假“女友”身份回家见父母、拍婚纱照、订婚,或是办仪式。
行业内,这份“出租自己”的工作也被称为“生活演员”。他们进入雇主的现实生活,根据雇主的需要,扮演各种身份,如父母、伴侣、朋友、领导等,满足来者在特定场景的需求。
租来的“幸福”
第一次见“家长”时,厦门人张赫紧张得不行。那五天,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保姆”。
他每天一早起床,白天做饭,晚上煲汤,还帮忙做了不少家务活。行动上勤快的同时,他没忘记关心“女友”,叮嘱对方穿暖和,不要着凉感冒。
这些行动明显奏效。在“女友”的母亲眼里,张赫是一个符合标准的“女婿”,所以她安心回到日本,把女儿“交付”给他。
这位母亲不知道,她登机以后,张赫赶忙买机票飞回福建,不带一点犹豫。
那些嘘寒问暖,只发生在“女友”母亲在场时。回想起那几天,张赫甚至觉得“有一点受不了”,因为太过劳累。
“90后”的张赫是名兼职生活演员。对他来说,这是在主业“汽车陪练教练”之外的一份“额外收入”。他偶然接触到了这一行,并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出租自己。后来,上述“女友”找到了他。
女孩出生于1995年,东北人。七八岁时,她随父母去了日本生活,一家人定居日本,直到不久前才回国。女孩想留在国内工作,但父母不放心她一人,希望她回到日本。所以她谎称在国内找了个男朋友,甚至已经怀孕。
在编织的生活剧本里,生活演员们总能讨得雇主家人欢心。因为这种时候,他们并不完全是其自己。那些“完美形象”,通常由雇主和演员双方合力堆砌而成。
正如见面当天,张赫会提着女孩提前准备的礼物登门,表现得礼貌谦逊。在家长面前,他会主动帮厨,尽显贴心。
面对提问,他就按照事先商量的剧本回答,比如家长问家乡习俗,按真实情况说;问什么时候结婚领证,必须留余地,说“等事业稳定”。张赫强调,每一句话都要给雇主“留退路”。
曹玫的准备更细致。一些雇主会给曹玫安上全新的身份,比如年龄、职业、学历,甚至是姓名。赴约前,她会提前背诵好这些基本信息。很多任务并非一次就终止。她甚至建了客户信息档案库,每次合作前都会温习“人设”。
每次见家长前,曹玫会提前根据雇主要求调整穿衣风格。若无特别要求,她会穿得文静些,尽可能迎合长辈的喜好。见面时,她会按照提前商量好的剧本应答,遇到超纲的话题,“尽量转移,或者不给明确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