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后听力下降应警惕分泌性中耳炎
作者 章誉耀
发表于 2025年5月

5岁的小鹏半个月前曾罹患流感。最近几天,妈妈发现小鹏似乎有些“迟钝”——对家人的话充耳不闻,看电视、玩手机时喜欢把音量调得很高。小鹏妈妈便带小鹏来到了医院的耳鼻喉科就诊。

医师经过检查发现,孩子的左侧耳膜呈红肿、充血的状态,外耳道有少许耵聍(俗称耳屎),声导抗检测结果为双耳B型,电耳镜检查显示鼓室内积液明显,最终诊断小鹏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医师推测,诱发中耳炎的“罪魁祸首”是之前的流感。小鹏妈妈有些疑惑,流感为什么会导致中耳炎呢?

上呼吸道感染可能诱发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不伴有急性炎症表现的中耳积液,以鼓膜完整、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病程<3个月的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3个月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相较于成年人,分泌性中耳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超过50%的1岁以内婴儿有过相关病史,约90%的学龄前儿童至少罹患过一次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比较复杂,它的发生与儿童独特的咽鼓管结构、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等多种因素相关。中耳腔唯一与外界相通的管道是咽鼓管,咽鼓管一端开口于中耳腔前下方,另外一端开口于鼻咽部顶后壁。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咽鼓管相对较短,宽而平直。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炎症分泌物更容易从咽鼓管进入中耳鼓室中。同时,当孩子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鼻咽部黏膜会充血、水肿,可能压迫邻近的咽鼓管,使中耳内形成负压,这会增加中耳黏膜血管的通透性,形成中耳积液。

此外,有些孩子在擤鼻涕时,习惯用双手同时捏紧两侧鼻翼使劲。但是,这样擤鼻子,很容易让鼻腔内带有病原体的分泌物逆向流入鼻腔后部的鼻咽部,顺着咽鼓管直达中耳,进而导致中耳炎。

患儿会发生永久性听力损失吗?

分泌性中耳炎的肉眼可见症状不明显,而且,低幼儿童无法用语言清楚描述自己的不适症状,患儿的病情很可能被延误。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健康》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