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腹胀便秘应当心“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正常人体内的肠道菌群重量可达2千克,主要定植于大肠,对人的消化系统、免疫功能、代谢、情绪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正常情况下,小肠中的细菌数量要比大肠中的少很多。然而,受某些因素影响,小肠中的细菌数量或菌群类型会异常增加,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这被称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会引起腹痛、腹胀、大便干结难排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原因
1.胃酸分泌不足
胃酸能杀死食物中的一部分细菌,使相对“干净”的食糜进入小肠,抑制小肠细菌增长。胃酸分泌不足时,细菌更容易进入小肠定植。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罹患萎缩性胃炎等原因可能导致胃酸分泌不足,进而影响小肠中的细菌种类与数量。
2.肠道解剖结构异常
肠道结构发生异常改变,如小肠憩室、手术后肠管结构改变等,可能为细菌提供“藏身之所”,使其在小肠内过度生长。
3.小肠动力障碍
小肠蠕动减慢,会延长食物在小肠内的停留时间,为小肠内细菌过度增殖提供有利条件。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长期使用镇痛药或解痉药物等,可引起小肠动力障碍,使小肠中的细菌过度繁殖。
4.肠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
肠道免疫系统受损时,无法有效抑制细菌过度繁殖。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的使用可能导致肠道免疫系统功能受损。
5.其他慢性疾病
有研究发现,多种慢性疾病可能促进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生。具体包括:
(1)消化系统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乳糜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胰腺炎及消化道肿瘤。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硬化症。
(3)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
(4)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5)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健康》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