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伤口护理避“雷”锦囊
作者 张凌霞 姚炜
发表于 2025年5月

生活中,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都难免意外受伤,如摔倒导致擦伤,做饭不慎被烫伤,使用利器被割伤等。这些伤口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很可能由小变大,危害健康。那么,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伤口,有哪些处理方法是错误的?如何处理才能防止感染、减少疼痛、促进愈合呢?

误区1.用头孢类药物粉末涂撒伤口可以“消炎”

◆误区解读:头孢类药物是常见的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但是,将头孢类药物的粉末直接涂撒在伤口处,不仅起不到消炎效果,还可能导致创面感染。

原因在于,头孢类药物仅对部分致病菌有效,无法起到全面的杀菌作用。同时,将口服的头孢类药物涂抹于伤口处,可能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治疗难度。在涂撒过程中,如果药粉沾染细菌,可能引起伤口感染。此外,将药粉涂撒在伤口处,还会令渗出液无法顺畅排出,引起继发感染。

★避“雷”锦囊:发生外伤后,可以用生理盐水、新启封的纯净水或者流动的自来水冲洗伤口,将表面的污物冲洗干净。然后,用碘伏消毒剂消毒创面,再用无菌纱布外敷于伤口处。必要时,伤者应及时就医。

误区2.草本牙膏可促进烫伤恢复

◆误区解读:发生烫伤时,很多人觉得草本牙膏可以清热解毒,涂在受伤部位能降温、促进恢复。但事实上,牙膏质地黏稠、厚重,涂抹于伤口处会阻碍散热且不易清除,会影响医师清创,加重损伤,延迟创面愈合。而且,开封后的牙膏中可能存在细菌,会造成创面感染。

★避“雷”锦囊:如果被烫伤,应第一时间用流动的清水冲洗烫伤处,持续20分钟以上,给皮肤降温。同时,应脱去或剪开烫伤部位的衣物,避免残存热量进一步伤害皮下组织。如果烫伤面积过大或不便于冲洗,也可用凉水浸泡。如果烫伤程度轻微、创面较小,可在家自行涂抹烫伤膏。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健康》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