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需要都市传说
作者 王腾远
发表于 2025年5月

1991年,当代传说国际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ntemporary Legend Research)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成立,随后创办了多个学术期刊与国际研讨会,如《当代传说研究视角》与《当代传说通讯》。这些学术平台标志着欧洲学者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

现代个体的情感需要

英国民俗学家吉莉安·贝内特(Gillian Bennett, 1939—2023)是当代传说国际研究协会的联合创始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她在曼彻斯特地区开展了一项关于英国“鬼故事”的民族志田野调查。她的父亲在当地经营一家足病诊所,凭借其在社区中的良好声誉,贝内特得以对前来就诊的病人展开为期五个月的访谈,围绕“超自然信仰与个人经历”进行深入交流。参与者共87人,大多为曼彻斯特地区的中产阶级老年女性。

87位曼彻斯特老年女性的208个故事中143个是亲历叙事,且大多数受访者的超自然经历都与亲人离世有关。

位于英格兰北部的古城约克流传着很多鬼故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寻鬼”。每位游客都可以带回一个“约克幽灵”,这种由橡木雕刻而成的小纪念品,据说可以抵御邪恶。

1987年,贝内特将这次田野调查的成果结集出版。1999年,在她的女儿、心理学家凯特·贝内特的协助下,她重新审视并扩展了原始调查资料,纳入了来自莱斯特地区的新材料,同时弱化了先前的性别视角,最终完成了《唉,可怜的鬼魂:故事与话语中的信仰传统》(Alas, Poor Ghost: Traditions of Belief in Story and Discourse)一书。在每次访谈中,贝内特都会问的一个问题是,“你是否相信超自然现象的存在”。出乎意料,“有三分之二的受访者相信与死者存在某种形式的接触”。贝内特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在当代英格兰民间的超自然信仰中,鬼魂并非一种恐怖和不祥的象征,而是充满了亲切与抚慰的内涵。

与一般意义上的都市传说不同,这些访谈者讲述的并非来自“朋友的朋友”,而是被他们声称为亲身经历。正因如此,贝内特将这类故事命名为“亲历叙事”。然而在她看来,亲历叙事同样属于现代都市传说的一种形式,只不过更加个人化、地方化。

在体裁上,亲历叙事融合了传统寓言、传说、流言与个人经验,没有英雄与众神,取而代之的是我、我的邻居、朋友等人物。与都市传说一样,亲历叙事也遵循相似的叙事结构,包括摘要、背景介绍、情节发展、评价、结局与尾声。贝内特指出,现代传说之所以“现代”,并不在于其内容或主题的与时俱进——这些主题往往是古老寓言和传说的当代表达——而在于它们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中,以个人经验的方式被讲述和理解。这正是现代传说区别于传统传说的关键所在。

贝内特提出了“在场感”的概念。当某人去世后,在世的亲属仍能感受到死者在他们生活中的存在;这种存在通常是感官上的体验,最常发生的是听到逝者的声音。比如莱斯特地区的Q女士在她的丈夫去世后常听到丈夫在给她建议,帮她找东西以及对房间布置的变化给出评价。这种在场感还会涉及嗅觉,曼彻斯特的伊迪女士说她在父亲去世后很久的某个下午突然在父亲生前的卧室里闻到了他抽烟的味道。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5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