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珐华的独特魅力
作者 焦雪菁
发表于 2025年5月

现藏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的琉璃三彩龙凤纹熏炉,为仿汉代博山炉式样,陶胎,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承三兽足。颈部两侧饰对称桥耳,盖与炉用槽口衔接,炉体镂空。炉盖镂雕成层峦叠嶂的山峰,蟠龙蜿蜒穿行于蓝色的山崖间,神态刻画生动。炉身遍体浮雕花枝、云朵。腹部一侧雕昂首展翅的飞凤,一侧雕回首凝视的蟠龙,飞凤和蟠龙相逐游翔于以蓝、绿、白三色相间装饰的枝叶茂盛的缠枝牡丹花丛中,显得格外醒目。这件元代熏炉通体饰孔雀蓝、草绿、黄、白诸多色彩,镂雕工艺与绚丽的色彩相结合,呈现出华丽的装饰效果。它属于山西独有的陶瓷品种——珐华。

琉璃三彩龙凤纹熏炉[元代]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东馆)藏

青出于蓝:珐华的渊源

珐华又名粉花、法花、法华,诞生于山西,是元代晋南地区的工匠在烧制琉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琉璃新产品,属于低温釉陶瓷。山西是中国琉璃的故乡,自古就有“晋地琉璃遍天下”一说。山西琉璃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制作精美,除建筑的殿堂脊饰外,还广泛地用于牌坊、照壁和塔等各类建筑,并且出现单件工艺品,如香炉、烛台、花瓶、鱼缸、花罐、神像等。无论皇宫庙宇,还是商宅权府,山西琉璃无处不在。当琉璃单调的绿色和黄色无法满足视觉审美,与其极为相似,色彩更为丰富的珐华就出现了。珐华器的釉色以蓝色和紫色为主,同时搭配白、绿、黑、黄等颜色。

在古代文献中,珐华的最早记载见于清代的陶瓷专著《南窑笔记》:“法蓝、法翠二色,旧惟成窑有,翡翠最佳。”但其中没有准确提到“珐华”一词,由此珐华的概念和准确名称一直处于争论中。坊间流传,在晋东南方言中“法”“粉”不分,外地人以讹传讹,误“粉”为“珐”。实际上,“法花”二字最初出现于清末民初学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法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当代陶瓷专家水既生先生认为,在明代,凡和佛教有关的事物,名称前面都冠“法”字,珐华器多为用于宗教场所,“法花”定名可能源于寺庙中制的法器和供器,故用“法花”取其华艳美丽、庄严法圣之意。而从“法”变为“珐”,可能源于法花釉为琉璃质釉,偏旁应从玉,所以后人又把“法花”称为“珐花”。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5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