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中的二人台
作者 苗伟
发表于 2025年5月

我的家乡在平鲁黑驼山下的黄石崖村,这里地处晋西北,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但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每逢农闲时节,总有一支支来自河曲、保德、偏关的二人台小剧团翻山越岭而来,为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带来欢声笑语。

二人台这一起源于黄河岸边的艺术形式,正如一泻千里的黄河,几经曲折流入山陕峡谷,最终在晋、陕、蒙交界的河曲、保德县扎根发芽。这里的人民能歌善舞,人俊音甜,素有“民歌之海”的美称。

每当二人台的牌子曲响起,整个村庄便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记得那年冬天,大雪封山,村里人都以为今年看不到二人台了。腊月二十三那天,村口突然传来一阵锣鼓声。我跟着大人们跑出去,只见一支七八个人的小剧团,踩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向村里走来。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头,脸冻得通红,却依然有说有笑。领头的班主说:“再难走的路也得来,不能让乡亲们失望。”这句话,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二人台艺人对艺术的执著。

当晚,村里的打谷场上就搭起了简易的戏台。一盏汽灯高高挂起,照亮了台下密密麻麻的乡亲们。我和小伙伴们挤在最前面,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开场戏是《挂红灯》,只见两个演员一登场,就引来一片叫好声。他们用夸张的动作和生动的唱腔,讲述了一个穷苦人家过年挂红灯的故事。那红彤彤的灯笼,仿佛照亮了整个寒冬。

在那些看戏的夜晚,村里的青年男女总是格外活跃。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时而低声交谈,时而开怀大笑。台上的演员们唱得动情,台下的青年们也看得入神。记得有一次,村里的二狗子和邻村的翠花在看《打樱桃》时,两人眉来眼去,被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子发现了。我们起哄地喊着:“二狗子,翠花,你们也来一段!”引得大人们纷纷侧目,二狗子和翠花羞得满脸通红,却掩不住眼中的甜蜜。后来,他们真的走到了一起,成了村里的一段佳话。

本文刊登于《山西文学》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