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的历史交响与人性光谱
作者 王春林
发表于 2025年5月

石瑛的《龙岩岭》,是一部书写表现太行山区跨越半个世纪历史变迁的长篇小说,曾经被列入“三晋百部长篇小说文库”。小说围绕抗日家属方玉玲痛失爱女后收养日本弃婴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展开了横贯抗战、土改、改革开放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艺术想象与书写。无论是对太行山复杂地貌的多维意蕴呈现,还是民间伦理情感中美好人性的聚焦,都是小说的亮点所在。

龙岩岭作为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在文本中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象征意向。首先,作为地理空间的龙岩岭,以悬崖地势、佛钟场以及冰墙防线共同构筑起了一道天然的防御体系。这一空间建构既描绘出太行山区独特的地貌特征,又彰显了民众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冬季挑水造冰、夏秋砌墙筑垣,以及对毒蛇、土蜂等自然生物的巧妙利用,都成为击退敌军的有效手段。这些充分展现民间智慧的防御术,实质上是农耕文明在面临外敌入侵时所做出的积极回应,将传统的农业智慧转化为对抗工业文明侵略的物质力量。其次,作为心理空间的龙岩岭,承载着罗、冯、耿、柴四个家族的命运浮沉,以及龙岩村民对故土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及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品格。作者淡化传统抗战叙事中对英雄人物的单一塑造和英雄光环的刻意渲染,转而聚焦于村民利用太行山特有的醋柳等作物制作黑火药、改造农具装药造雷等细节的描写,这种日常化的叙事手法反而更能凸显出普通群众的革命主体性。第三,作为文化空间的龙岩岭,还高度凝聚着抗战的艰辛历程、宗族文化传统以及乡村世代相传的伦理谱系。这种空间维度的多重叠加构建出一个立体化的叙事场域,在展现出太行山区独特的风情地貌和人文景观的同时,也深刻揭示出历史记忆、文化传统与地域空间之间内在的紧密关联。

作为龙岩村核心地标的佛钟场,是小说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空间场域。

本文刊登于《山西文学》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