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来看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恩斯特·费迪南德·厄梅(1797—1855)的一件作品:对角线构图的核心是远方立于山顶之上的城堡,视角位置略微倾斜,厄梅用多个消失点、逐渐减弱色彩以及柔化细节的技法实现感官上对纵深的体验。他选择将城堡的部分区域沐浴在日落或日出的金色光芒中,与天空和周围景观的深蓝色及灰色形成戏剧化对比。远处城堡与更为具体的前景元素对撞之下,空气透视的运用引导观众视线向上,从而强调城堡的存在。观众会明确感受到城堡是画家真正想要描绘的对象,其轮廓主宰着整个景观和视觉节奏。



画中城堡是科尔迪茨堡,坐落于中欧主要航道之一的易北河支流茨维考尔穆尔德河边的山坡上。从古堡所在的科尔迪茨小镇出发,开车1小时左右就能到达千年名城、曾是萨克森王国首都的德累斯顿,厄梅的故乡。
沧桑变迁
中世纪初筑时,科尔迪茨堡是被初代领主蒂莫一世用来当作瞭望哨的典型哥特式防御工事。到16世纪下半叶,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大刀阔斧地在保留防御功能的基础上,将其改建成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比例优雅的对称立面、大型矩形窗户、带有装饰图案的山墙和拱廊以及繁复华丽的内饰都是显著特征。不久之后,科尔迪茨堡的部分建筑设施在一场大火中被焚毁,新一任萨克森选帝侯“强者”奥古斯特二世下令重建,当时正值巴洛克风格席卷欧罗巴大陆之际,于是浴火重生的古堡增加了弧形屋顶、更为精致的立面装饰以及带有巴洛克风格韵味的内部布局,但巴洛克元素的使用不像其他城堡宫殿那样全包全览,而是相对克制地体现在装饰细节上。
19世纪初,科尔迪茨堡厚重森严的石墙不再仅为权力服务,萨克森末代国王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三世下令将古堡用作济贫院,向穷困潦倒和弭患疾病的人敞开大门,为他们提供食物和救助。随后科尔迪茨堡的身份再次嬗变,改建为一家疗养院,更准确来说是主要收治精神病患者的医院,直至20世纪初。厄梅这幅《萨克森的科尔迪茨堡》的成画时间是1828年,刚好卡在了古堡功能转向精神疾病疗养院的时间段。
二战传奇
1912年,德国政府决定将科尔迪茨堡改建为监狱,作为关押政治犯和被认为对国家构成威胁的个人的高度戒备的拘留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