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珍,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
作者 王春城
发表于 2025年5月

2005年首都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开放,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入藏首都博物馆并公开展示。

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原为一对,曾陈设在圆明园的西洋楼内。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被时任英国公使额尔金的私人秘书洛克爵士(Henry Brougsham Lock)攫取带往英国,并卖给了英国的大收藏家莫里逊。

1988年5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的其中一只被台北鸿禧美术馆购得并收藏。2000年4月北京市文物公司总经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秦公先生在英国苏富比拍卖公司春季拍卖图录上发现了六方套瓶的另一只。北京市文物公司领导和专家们经过多方查证并反复确认,最终确定其为圆明园遗物,并决定将其购回。同年5月北京市文物公司最终购得这件六方套瓶。这件珍贵文物在历经了140年的海外漂泊后,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唐英创制

六方套瓶其造型是清乾隆早期督窑官唐英精心创制的多种夹层玲珑交泰瓶中的一种。从乾隆八年(1743)的唐英奏折中可以得知,“新拟得夹层玲珑交泰瓶等共九种”是唐英与其助手和窑工们新创的品种。首都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六方套瓶,正是这批新创的品种之一。

套瓶因在镂空的瓶内套装一内胆瓶而得名。从外可以窥见内瓶上的纹饰。套瓶类器物最早烧制于宋代官窑,其形状系从新石器时代镂空双层陶壶发展而来,后为景德镇窑所仿造,并一直延续烧造至乾隆时期。乾隆年间,套瓶的制作有了新的发展,除了制作内瓶不能转动的套瓶外,更创造出工艺极为复杂的转心瓶,而且多为粉彩制品。

六方套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这件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的制作工序与普通瓷器一样可分为多个步骤:采石制泥、制坯、印坯、修坯、施釉、彩绘、烧成等。与普通瓷器不同的是,制作套瓶首先要先制成内瓶胎体,再于其外壁描绘青花纹饰,然后罩以透明釉;其次,制作六片符合要求的坯片,再将坯片镶成六方形外瓶胎体,并趁坯胎未干分别透雕出六种花果纹,然后将里外两个瓶体在颈部用胎泥衔接,不仅要将拼接好的外瓶六块胚片与内瓶的外壁拼合,还需要处理好接缝,接口处必须严丝合缝,不能留有痕迹;外瓶的外壁施粉青釉和紫金釉,入窑烧造,以1300℃高温烧成;最后,在瓶体外壁描绘纹饰并填彩,之后再将瓶体入炉烧造,以720℃—750℃低温烧成。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5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