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飞狮纹银盒:不同文化交织融合的见证
作者 王强
发表于 2025年5月

1970年10月5日,西安南郊何家村(唐长安城兴化坊旧址)基建施工时发现了两个埋在地下的陶瓮,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陶瓮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陶瓮内装满金器、银器、玉器、宝石、玻璃器和钱币等各种精美的文物,共1000多件。这批文物就是著名的“何家村遗宝”,它们体现出丰富的多元文化因素,对于唐代考古和丝绸之路的研究意义重大。

在这1000多件文物中,有271件金银器,造型包括金碗、金杯、银羽觞、银铛和银罐等,是研究唐代金银器的重要实证。鎏金飞狮纹银盒是其中的精品之一,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传统器物

盒这种形制是中国传统的器物造型,一般认为,迟至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唐代的金银器中,盒的数量最多。与较早出现的青铜盒相比,金银盒体积普遍更为小巧,且样式各异,最常见的样式有圆形、花瓣形和椭方形,也有其他一些不规则的形状。这类盒,一般顶面与底面均有微微隆起。这种金银盒大多是用来盛放珍稀药材或贵重物品,尺寸较小的金银盒主要盛放化妆品,尺寸较大的多存放药材、香料或其他珍贵物品。很多盒子同时也可兼作陈设之用。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银盒中有一些装有丹砂、钟乳石和石英等炼丹药物,盒盖内有墨书详细记载了药物名称和重量。这件银盒出土时盒内有金屑的遗迹,应是盛放金屑之用。当时的贵族中盛行服食丹药,认为服食少量的黄金与丹砂有强身延寿之效。

狮纹的来源和演变

这件鎏金飞狮纹银盒上面的纹饰,尤其是飞狮纹很生动,充满想象力。飞狮这种形象当然并非是现实中的狮子,狮子这种装饰图案本身也不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它应该是以狮子这种外来物种为原型,在长期的中西交流中,融合多种中外文化元素,不断发展变化而来的。

狮子原产于非洲、西亚和南亚等地,并非中国本土的动物。在中国的古文献中,狮子常被称为师子或狻貌。出土于战国墓葬的《竹书纪年》中的《穆天子传》里提道:“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5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