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禀赋效应”的心理密码
作者 潘楷文
发表于 2025年5月

禀赋效应这一概念是由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正式提出的。

20世纪70年代末,塞勒教授以每瓶大约10美元的价格(在当时已属不菲)精心挑选并购买了几瓶品质上乘的波尔多红酒。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红酒的市价水涨船高,一些知名的酒商和拍卖行甚至愿意以每瓶超过100美元的高价向他求购。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回报,出售这些葡萄酒无疑是一笔划算的交易。然而,塞勒在审视自身行为时,却发现了一个令他自己也深感困惑的现象:他竟然一瓶也不愿意卖掉。与此同时,他也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他此刻手中没有这些珍藏,他断然不会花100美元的高价去市场上购买。这种“卖不舍得,买亦不愿”的矛盾心理,让塞勒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他意识到,“拥有”这一状态本身,似乎为物品额外附加了一层难以言喻的价值光环。

实验室里的马克杯魔法

受到自身经历的启发,塞勒决定将这一有趣的现象从个人体验提升到科学验证的层面。他与同事精心设计了经典且广为人知的“马克杯实验”。

这个实验的设计巧妙而简洁,研究人员将参与实验的学生随机分为三组。其中一组学生为“卖方组”,他们每人都会免费获得一只印有大学校徽的马克杯,其当时市价大约为6美元。研究人员明确告知他们,这只马克杯现在完全归他们所有。随后,他们被要求确定一个自己愿意出售这只马克杯的最低价格。

一组学生为“买方组”,他们没有预先获得马克杯,却获得了等额的现金来购买杯子。研究人员向他们展示了与卖方组所持有的同款马克杯,并要求他们写下自己愿意为购买这只马克杯所支付的最高价格。

研究人员还设立了第三组,即“选择组”。这组学生既没有预先得到杯子,也没有预先得到现金。他们面临的选择是:要么得到一个马克杯,要么得到一笔特定数额的现金(比如5美元)。他们需要表明自己更倾向于哪一个。

实验结果令人大开眼界:卖方组对杯子的定价中位数通常在5.25美元到7.12美元之间,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杯子很值钱,不轻易出售;而买方组对杯子的估价中位数则低得多,通常在2.25美元到2.75美元之间,他们觉得花太多钱买这么个杯子不划算;而选择组对杯子的估价与买方组非常接近,在3美元左右。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5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