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中国对美出口的部分商品面临的最高关税可达到245%。受关税风暴影响,A股市场出现动荡,4月7日,沪指失守3100点,市场近3000只个股跌停。此后,中国推出“市场组合拳”,包括汇金增持、险资入场、央企回购等,有效平抑了市场恐慌。
在关税风暴扰动之下,全球经济迎来哪些新变化?中国经济的韧性如何体现?中美贸易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近日南都湾财社记者专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进行解读,一起洞察风暴中的趋势。
“对等关税”的真实动机
南都·湾财社:你认为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真实动机是什么?
李楠:其实看他的动机,要站在美国经济面临的困境这一角度去看。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现在面临哪些问题:
第一,从2020年年中开始,美国通货膨胀率不断攀升,到2022年年中时,通胀形势更为严峻。尽管从2022年起通胀率有所下降,但截至去年年底仍维持在2%以上。这几年美国物价累计上涨幅度已超20%。特朗普在竞选时曾承诺解决通胀问题,这是他面临的首要难题。
第二,自小布什执政以来,美国财政状况从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盈余转变为赤字,且在后续几届政府的治理下,财政赤字规模逐年扩大。财政赤字反映出政府收支不平衡,其主要成因有两点:一是美国政府支出增加,特别是军事支出大幅增长;二是政府收入减少,小布什时期推行减税政策,特朗普竞选时也承诺减税。
在收支失衡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只能通过发债来维持运转。截至目前,美国国债规模已超过36万亿,在当前高利率环境下,利息负担极为沉重。所以,美国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通货膨胀、财政赤字以及沉重的债务利息负担。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美国政府只有增收、节支,以及借助货币政策调节这三种途径。
若深入分析美国通货膨胀的核心原因,主要根源是供给不足。这主要由两个关键因素造成:其一,美国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特别是制造业所需的各类技术工人供应不足。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导,大部分劳动力集中在设计、市场服务等领域,制造业技术工人数量匮乏。其二,美国为遏制中国发展,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特别是解决重要军工产品制造能力不足的问题,试图推动制造业回流。但美国对中国进行科技封锁和遏制,反而进一步加剧了自身的供应短缺。
这就是美国通货膨胀的核心所在,而试图通过提高关税解决上述问题是行不通的,提高关税只会进一步推高消费品价格,加剧通货膨胀。这会使美联储失去降息空间,进而增加美债利息负担。在特朗普政府坚持减税政策的情况下,财政赤字会进一步扩大,政府只能继续发债,这将进一步加剧财政赤字问题。
由此可见,特朗普政府实施的高关税政策不仅无法解决美国面临的经济问题,反而会使各类问题愈发严重。
美国“自损一千,伤敌八百”
南都·湾财社:美国将关税作为谈判筹码,甚至对盟友加税,这是否会导致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
李楠:这表明美国对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认识不够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