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为如何应对变革,而是成为变革本身。”刚刚提交一份相对体面的年报,3月20日,在2024 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致辞中表明立场:要顺势而为、把握浪潮新方向,是中国新时代企业要回应世界的时代命题。
这份拥抱变革搏击长空的理念,相比往年有所变化。去年3月,马明哲在年报中称,“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平安二字值千金”;为助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贡献平安力量。
眼下,置身于深圳第一地标高楼平安金融中心,“宝刀未老”的马明哲释放新的信号:“惟改革创新者胜”。诸多信号背后,马明哲到底有何底气?作为十万亿级金融航母的“定海神针”,他的管理哲学,又该如何读懂?
马明哲的底气
以年报为原点,马明哲的一个底气便是成绩单。按照中国平安总经理谢永林的说法,这是一份“略超预期的年报”。2024年,中国平安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6.07亿元,同比增长47.8%;营收重返万亿俱乐部,同比增长12.6%。寿险改革成效显现,“综合金融 + 医疗养老”迈向纵深。
现金分红成为另一个“筹码”,也是马明哲回报股东的有效“方法论”。连日来,随着上市公司陆续交出年报成绩单,A股市场又掀起一波分红热潮,中国平安成为几大主力之一,“红包”总额达到293.34亿元,其基于归母营运利润计算的现金分红比例为37.9%,总额连续13年保持增长。
而伴随业绩增长超预期,多家券商研究机构给出“买入”、“强烈推荐”的建议。有分析师对中国平安A股给出了71.41元的最新目标价,这意味着中国平安较当前股价仍有三成以上的潜在上涨空间。
干部生态方面,人才梯队的新老交替,高管矩阵逐渐明朗。这对于“战略指挥官”的马明哲而言,同样是要务所系,底气所在。
从罕见发声到主动表态
3月20日,在中国平安2024业绩发布会上,面对媒体镁光灯的马明哲,一如既往地“惜字如金”。
近年来,马明哲公开发言确实比较罕见。不过,股东回报一直是马明哲的心头大事,他曾多次表态要“为股东创造价值”,甚至要扮演好“打工仔”角色。
“股东的建议我们一定认真听取,管理层都是股东打工仔,为股东创造价值是我们的追求。”早在2024年5月,在中国平安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上,马明哲如是“一反常态”地主动回应股东。
对于股东们提出的投资业务和方向的建议,马明哲也算是推心置腹:保险资金做好投资并不容易,需要长周期的眼光和战略定力。他阐释,保险投资与一般投资存在很大区别,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匹配,包括负债与资产的匹配、时间的匹配、周期变化的匹配、产品的匹配、监管要求的匹配。平安当前的投资表现距离自我要求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但长期来看都在行业排名前列。
而对于外界争议的“股东回报论”,马明哲也有一套自洽逻辑:中国平安依然是成长中的公司,有限的资金要兼顾公司发展、股东分红、股票回购几个方面,公司一直在寻找对市值管理最有利的平衡,这是对股东的真正负责。
记者梳理注意到,截至今年2月底,平安在资本市场上的股东户数超过78万户,数量呈现波动下降,但持股区域集中,户均持股数和市值都有上升。不过,站在股权结构看,平安方面多次强调,“本公司股权结构较为分散,不存在控股股东,也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记者看到,平安持股5%以上股权的股东不算多,其中卜蜂集团通过商发控股有限公司及其他下属子公司合计间接股,占总股本的5.30%;深圳的“世界500强”深投控占总股本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