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妈妈必须了解的妊娠期高血压防治知识
每个准妈妈都希望能够顺利、健康地度过孕期。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妇女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对于这一疾病,准妈妈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什么是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是指孕妇在妊娠20周后首次发现血压升高,具体表现为同一手臂至少2次测量的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并且血压在分娩后12周内恢复正常。
妊娠期高血压可能对母婴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患者在妊娠20周后血压明显升高。由于水钠潴留,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尤其是下肢和脚踝部位水肿明显。此外,由于血压升高,脑部供血受到影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眩晕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视力模糊等眼部症状。这些症状可严重影响孕妇的生活质量。
当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合并蛋白尿,或无蛋白尿但伴有重要器官或系统受累,则称为子痫前期。子痫前期可能进一步恶化成重度子痫前期,使患者出现血压持续升高、持续性腹痛、肝肾功能异常、心力衰竭等表现。子痫前期合并强直性抽搐,则称为子痫。
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孕妇应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发病原因
妊娠期高血压的成因复杂,涉及遗传、生活习惯、胎盘异常等多种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妊娠期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有妊娠期高血压病家族史的女性,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2.胎盘缺血
胎盘位置异常、胎盘血管病变等可能导致胎盘缺血缺氧,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引起母体血管内皮损伤,发生全身小动脉痉挛,从而引发妊娠期高血压。
3.身体条件与生活习惯
妊娠年龄过小或过大、超重、多胎妊娠,罹患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因素可能增加妊娠高血压病的发生风险。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健康》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