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瘫痪患者这些人群也应警惕压疮
作者 胡雅静
发表于 2025年6月

压疮俗称“褥疮”,专业名称为压力性损伤,是瘫痪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过,除了瘫痪患者之外,有些人能站、能走,却也容易发生压疮。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诱因是压、摩、湿

身体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不畅,会导致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进而发生红、肿、溃烂、坏死等软组织损害,这种组织损害便是“压疮”。

1.外部压力、摩擦

皮肤长期受到外部压力、摩擦力等影响,容易形成压疮。比如,长期卧床或者坐轮椅的患者,如果不能定时改变体位,局部组织持续性受压、血流不畅,会形成压疮。

老年人皮肤更加松弛、干燥,皮肤弹性差、修复能力弱,对外力的耐受程度降低,发生压疮的风险要高于年轻人。老年人的皮肤如果长期、频繁与质地粗糙的床单、衣服摩擦,便可能发生破损,形成压疮。

2.局部皮肤潮湿

瘫痪患者行动不便,出汗后或者尿床后,如果不能及时更换衣物和床单,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容易产生压疮。

3.患者自身因素

如果患者日常摄入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远低于正常水平,机体处于营养不良状况,可导致皮肤的修复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组织损伤。除此之外,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也更容易罹患压疮。烟草中的有害成分会损害血管,影响血液循环,诱发该病。

压疮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压疮会引起局部疼痛、麻木等症状,影响患者休息,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如果压疮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病情进一步加重,可诱发多种并发症,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比如,创面继发感染可能诱发脓毒血症。当感染侵袭骨组织,可能引起骨髓炎、骨坏死等后果。而对于心脏病、肝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来说,如果并发压疮,则可能进一步加重基础病情,导致不良结局。

除了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外,压疮也会增加患者家属的护理难度,使其背负沉重的体力与心理负担。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健康》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