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者不单 勇者护航
作者 孟娟娟
发表于 2025年6月

相较于同龄人,1岁半的乐乐显得有些奇怪——他可以正常发音、说话,但不大叫“爸爸”“妈妈”,平时经常自言自语。他不愿意和包括亲人在内的“别人”发生眼神交流。父母亲叫他的时候,他没有什么回应,甚至会躲开。经过就医检查,乐乐最终被诊断为孤独症。

那么,孤独症是一种什么病?孩子得病之后还“有治”吗?家人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呢?

孤独症患儿:

来自星星的孩子

孤独症更为大家熟知的名称是“自闭症”。许多人通过《海洋天堂》《雨人》等影视作品,对于该病有一定了解。在影视作品中,孤独症患者表现得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们的身高、体重发育正常,但具有极其刻板化的行为习惯(固定、重复、无目的的动作),不能与人正常沟通,也无法掌握社会的运行规则。由于孤独症患儿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和他人沟通交流,其行为方式也与其他人不同,因此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从医学角度来说,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该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一般认为遗传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展异常、刻板行为等,同时可能伴随智力低下、脑瘫、癫痫等并发症。

及时鉴别、尽早就诊

孤独症患儿以男童居多,不同患儿的发病具体时间和表现有所区别,多数患儿起病始于婴幼儿时期。由于1岁以下的婴儿一般只能通过哭闹表达情绪,因此病情不容易被发现。多数家长是从孩子1岁以后,逐渐发现异常症状的。比如,孩子不和周围人互动,说话多为自言自语,不能遵从父母的指令,对于他人的批评会大发脾气等。

如果发现类似症状,家长一定要及时带患儿就诊。孤独症患儿越早接受干预治疗,治疗效果越好。

虽然无法治愈

但尽早干预可以让孩子“走近”我们

很多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确诊为孤独症以后,第一反应是找“特效药”。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健康》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