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文学最后的骑士”略萨:夜已逝去,水中鱼犹在
作者 代科卉
发表于 2025年6月

“小萨,死亡就是这样吗?死亡就是宁静吗?没有怀疑、没有悔恨的宁静?一切是那么虚软、模糊和陌生。”

30岁出头的略萨曾在小说《酒吧长谈》中这样诘问死亡。50多年后,死亡成为现实。2025年4月13日,这位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去世,享年89岁。

他是“拉美文学爆炸”的核心人物之一,著有《城市与狗》《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等作品。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称他“精确描绘了权力结构,对个体的抵触情绪、叛逆精神和战胜欲望进行了犀利刻画”。以笔为刃,略萨建构出一整套关于权力与个体、自由与命运的叙述地图。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回到了地图的原点——故土秘鲁。

2023年年底,略萨宣布封笔,离开定居多年的西班牙马德里,回到秘鲁。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在大儿子阿尔瓦罗的陪伴下,他重游了那些激发自己创作的地方:《城市与狗》里的莱昂西奥·普拉多军校、《酒吧长谈》里的“大教堂”酒吧和《狂人玛依塔》里的监狱。

照片中,他身穿灰色夹克,银发整齐向后梳,神情明朗。他仍如青年时那般眉头微蹙,右手插在裤子口袋里。变了的是,左手里曾夹着的烟,换成了红棕色拐杖,身影也有些佝偻。

“感觉像是在告别。”回忆起略萨生命最后阶段的这些举动,其作品中文译者、拉美文学研究者侯健说。他曾在2019年专访略萨,此后两人常通过邮件联系。略萨提到过,两度感染新冠病毒,令他身体每况愈下。有一次,救护车到来时,他几乎无法呼吸,“如果再晚几分钟,人可能就不在了”。

得知略萨去世时,侯健没有想象中的悲伤,而是有一种极致的空无感。直到当天晚上,他一个人在院子里散步,仰头看天时,才忽然意识到:“我和略萨,再也不会在同一片天空下相处了。”过去,每次仰望天空,他都会生出一种幸运感——自己能与最喜爱的作家共享这一刻、这一片星光。但那晚,他发现天上只闪着一颗星星。他看着它,想:“这是略萨吧。”

略萨曾和侯健谈起死亡,说:“恰恰是死亡让人生更紧凑、丰富、与众不同。”面对死亡,略萨从不畏惧,反而觉得“与死亡对抗的感觉并不坏,只不过这场战斗的结果早已注定”。

出逃的母亲,暴虐的父亲

文学之于略萨,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反抗。

他认为,作家的起点在于反抗。作家通过创作出与现实不同的生活,以表达对现实的拒绝和批评。而略萨的反抗,指向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权威——父亲。

“如果我没有感受到我的爱好是让父亲最感到失望的事,那么今天我也就不会成为一名作家了。”他在回忆录《水中鱼》中写道。

1936年3月28日,略萨出生在秘鲁阿雷基帕。他自出生起便未见过父亲一面,在母亲怀孕的第五个月,父亲离家出走。年幼的略萨并未感受到“无父”的痛苦,反而在家族的补偿式关爱中成长,童年记忆由热巧克力、馅饼、游泳池、故事书组成,家人们视他的“文学鲁莽行为”为天赋,鼓励他读书、背诗。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