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砒霜的逆袭,从“毒王”到“抗癌先锋”
作者 崔慧莹
发表于 2025年6月

重击似乎是瞬间发生的——在发现牙龈渗血,全身都“冒血点”的第三天,38岁的陆航被深圳市某三甲医院紧急要求住院了。

当时,陆航的血小板数值仅有5×109/L,属于严重偏低。在完善骨髓穿刺、基因检测等检查后,他被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简称APL,又称M3型白血病)。

APL曾被认为是最凶险的白血病之一。发病后通常进展迅速,可能导致内脏出血、脑出血、器官衰竭等致命并发症,未经治疗的APL患者,早期死亡率超过50%。

陆航是幸运的。只在小说或电视剧里才能看到的剧毒“砒霜”,竟成了绝境中的“解药”。

砒霜——这种学名为“三氧化二砷”的物质,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毒药之一。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经过几代中国医生的临床实践,三氧化二砷将APL这种极为凶险、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血液疾病,五年无病生存率提高至90%以上。

但就是这样一款“好药”,面临不少困境——不仅最初的发明人归属争议不休,而且将国内产品推广至全球的商业化道路亦频频受阻。

就当前全球治疗APL现状来看,患者在发病时普遍需住院,以静脉注射三氧化二砷的方式治疗疾病,且海外患者使用的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大多产自美国,价格高昂,能否提供更高效的治疗方案,惠及全球患者呢?

最新的消息是,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下称港大医学院)于2025年2月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口服砒霜药物(ARSENOL)在治疗APL中取得显著疗效——患者五年存活率高达97%,复发率低于2%,相关临床研究刊登在美国血液学会(ASH)旗下杂志《Blood Advances》(血液进展)上,引发业界关注。

“这可能是香港上市的第一个用于治疗癌症的创新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内地有更丰富的临床试验资源,我们已经在沟通,希望联合起来,共同推动这款口服药走向全球。”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马军告诉记者。

最幸运的“血癌”

21.1km,2小时51分钟,配速8分08秒。2024年10月,在深圳湾公园首次跑完“半马”后,陆航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记录,向三年前曾患“血癌”的自己致敬。

血液病圈里有句话这样说道:万一不幸得了白血病,最好是M3型。

这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失控”,异常早幼粒细胞疯狂增多,正常造血功能被抑制而发生的疾病,属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一种较为特殊的亚型。《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显示,其发病率约为0.23/10万,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

现代药理学揭示,三氧化二砷可靶向攻击APL患者体内的畸形PML-RARα融合蛋白(体内的一种异常蛋白质),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与凋亡,同时保护正常细胞。

三氧化二砷无色无味,极易被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吸收,0.1~0.2克便能导致人腹痛、血便、急性肾衰竭等。但研究显示,只要精准控制三氧化二砷剂量,其毒性会被定向“驯服”,只对癌细胞发起攻击,不会伤害正常细胞。

马军表示,目前在临床上,患者大多使用5-10ML(含三氧化二砷5-10mg)的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又称亚砷酸注射液)进行治疗,治愈率达95%,且全国方案普及,大多数医院均可完成。

“目前全球累计大约已有几十万名患者获益。”马军说。从事血液肿瘤研究近50年,马军治愈的APL患者全球最多——超4000人。

住院后,陆航身上安了Picc管(一种长期静脉输液装置),第一个疗程连续28天,每日10ML的三氧化二砷注射液从吊瓶流进身体,大约2个小时才能输完。

“用药时也不痛,就是会脱发,双手也脱了一层皮,有时甚至能完整剥下一大片,露出粉色的嫩肉,看着有些吓人。”陆航说,这些副作用在病愈停药后得以恢复。

从“偏方”到抗癌神药

砒霜治疗白血病在国内最早源自一个“神奇偏方”。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