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露的中国涅槃,从猪饲料到顶级珍馐美馔
作者 肖凤伟
发表于 2025年6月

我国云南,有一种被当地人用作“猪饲料”的地下寄生菌,俗称“猪拱菌”。然而,在遥远的欧洲,这种生长在土壤中的菌类,却被称为松露,享有“可食用钻石”和“地下黑宝石”的美誉。它们经常被大厨研磨成碎屑,作为高端食材出现在贵族餐桌上。中国云南的“猪拱菌”和欧洲的“地下黑宝石”,究竟是否为同一物种?它们有何不同?为何在不同地域会形成如此悬殊的价值差异?

顶级食材,在中国却是猪饲料

1995年的一天,8岁的马明刚收获满满地正准备回家,一个衣着讲究、说着普通话的外地人叫住了他:“小朋友,我能看看你篮子里这种黑色的东西吗?”

马明刚看了看自己的战利品,又抬头打量对方,说:“这是‘猪拱菌’,我刚从地里挖出来,准备带回家喂猪的。”对方提出要购买,他摇摇头,大方地说:“送给你吧,不要钱。”

那时的马明刚还不知道,多年后,他会和眼前的这个人再次相遇并成为至交,也会与“猪拱菌”结下不解之缘。

“猪拱菌”正是被欧洲人奉为顶级美食的昂贵食材——松露。松露主要寄生于松树、橡树、榛树、山毛榉和橙树下。由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必须与这些树的根系共生以获取必要的养分。从生物学分类来看,松露学名块菌,属于真菌界,在分类学上与羊肚菌的亲缘关系最接近。它生长于地下深处,外表凹凸不平,色泽介于深棕色与黑色之间,表面布满灰色或浅黑色的网状纹理和白色斑点。

这种真菌不仅风味独特,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十余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以及锌、锰、铁、钙、磷、硒等必需微量元素,因此成为营养保健的佳品,被誉为“地下黄金”。

在欧洲历史上,松露一直被赋予神秘色彩。早在公元前350年,古希腊哲学家就声称,它是奥林匹亚山上的朱庇特神用雷电击打土壤而诞生。古罗马学者更将其描述为一种无根、无茎、无叶却能生长的奇迹生物。直至公元19世纪,科学家才揭开其真面目,确认松露是一种生长于地下的稀有真菌。

人类对松露的食用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那时,地中海一带的欧洲人就有采食松露的习惯,相信它能带来生命活力。随着公元14世纪罗马教皇的引领,食用松露的风尚开始在欧洲上流社会盛行。

然而到欧洲中世纪,由于松露的特殊气味和其貌不扬的外表,一度被欧洲人视为不祥之物,一块松露甚至还没有一块面包值钱。直到有人将松露与浪漫风情挂钩,才开始受到皇室贵族,尤其是男性名流的追捧。

古希腊典籍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妇,妻子已经很久没有与丈夫亲近。一天,妻子做了松露炖鸡,和丈夫一起享用后,突然情难自禁,要求与丈夫亲热。

这个故事在欧洲广为流传,松露的奇特“功效”也逐渐被欧洲人所熟知。相传,拿破仑情人众多,却始终未能得子。有一天,他手下一个生了19个孩子的上尉,偷偷告诉他,每次与妻子同房前,都要吃下用香槟煮的松露母鸡。拿破仑便派人搜罗大量松露,让人做成美食供其享用,不久后,他终于有了孩子。

这些民间传说,为松露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开始被贵族男性奉为“圣物”,占领了欧洲贵族的餐桌。

曾经有一个经营松露的商人,为了将产品卖出高价,就通过关系网,巧妙地将松露赠送给丘吉尔、玛丽莲·梦露、教皇保罗六世等社会名流,利用他们宣传松露的高贵之处。随之松露的价格水涨船高,每千克价格竟高达700美元。

时至今日,松露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是欧洲三大名食之首,经常出现在富豪的酒宴上。

那些专门从事松露采集的人,被称作“松露猎人”。在松露成熟的季节,他们每个人都携带着一本世代相传的藏宝图,其中详细记录了前辈们曾发现松露的地点、时间以及松露的大小。寻找松露的过程,充满了未知与乐趣。

尽管松露在欧洲享有盛誉,但在中国却鲜为人知。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