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契与王土:西周的分封制
作者 李静
发表于 2025年6月
曾侯舆编钟。图/视觉中国

伐纣胜利,殷商覆灭,武王姬发回到周故地西岐。继承并实现了父亲文王开启的翦商大业,他并没有欢欣雀跃,反而忧思重重,“自夜不寐”。他对弟弟周公旦说:“殷商暴虐,民不聊生,我们才得了天下。可是,当初归顺殷商的360个氏族,虽然不显达但也没有灭亡,至今仍然如此。”《史记·周本纪》记载了姬发的忧虑。如何接收并分配商朝的庞大遗产、安抚商朝遗民防止他们因为走投无路而再次暴动、抵御周边“蛮夷”,是武王和他的臣僚们必须面对的复杂难题。

这些西周的始创者们明白,仅靠武力无法确保长期稳定。为了巩固这个新兴的王朝,他们推出了一套系统的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分封制。历史学者许倬云将其比喻为“网络结构模式”——在击败殷商后,先由分封的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一些武力,长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方能控制相当广袤的“面”。在成康两代,大致完成了分封网络。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通过分封,周王室从伐纣盟主转变为名正言顺的统治者,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而早期的中国地广人稀,各诸侯自主开拓封地,实际也是周王室借助诸侯力量的二次扩张。

西周分封,不仅仅是权力的延伸,更是一种社会契约。混合了天命与人事,以亲缘关系维持封建网络,宗统与君统相叠,血缘与政治结合,这种双重结构,巩固了王朝统治,也埋下了诸侯竞争的种子,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并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留下了跨越代际的烙印。

“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西周分封诸侯国的数量难以确定,《吕氏春秋》记载,“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但荀子又说,“立七十余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第一次大规模分封在武王克商后,分封对象主要是先贤之后,以及功臣和武王较为年长的兄弟。他将纣王之子武庚封于殷地,设置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同时分封周公旦于鲁、姜尚于齐、召公奭于燕……并褒封神农、黄帝、尧、舜后裔。

没想到,武王死后,武庚很快与“三叔”一起叛乱,于是周公东征,平息三监之乱后,征服了商、奄等广大东土,为了控制新占领的土地,周公进行了第二次大范围分封,姬姓与姜姓的重要成员被委以重任。商人的传统大家族势力被打散、迁居,但他们并未沦为奴隶,而是可以保有自己的族属和土地,例如由反纣最为激烈的微子启掌管的宋国即是例证。还有一部分,由诸侯带着他们到新的占领区去,一起在当地建立统治。

历史记载的分封得到了考古的呼应,古籍里的诸侯国一个接一个“现身”。西周时期最强大的齐国由武王国师姜尚,也就是传说中的姜子牙建立,1961年在临淄被发现。几次对于齐国故城的发掘,发现普遍保存着丰富的东周时期遗迹与遗物,表明临淄齐国故城主要属于东周时期,许多学者认为,西周早期的齐国都城应该就在临淄城遗址的下面。齐国的另一个重要发现在山东北部高青陈庄遗址,遗址里的墓葬出土了带铭文的青铜器,提到“文祖齐公”,说明墓主属齐公孙子辈,可能是齐国公族的一支,被封到这里,保卫齐的北部边境。

东部另一个重要封国鲁国在山东省曲阜市,史籍记载的重要封国中,它是目前国内经过系统勘探的唯一一个贯串两周始终的国都遗址,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延续时间最长的都城。

北方重镇燕国为召公奭始封地,位于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西周早期的都城以及高等级建筑遗存、墓葬等。迄今为止,考古已经证实了齐、鲁、晋、燕、虢、应、邢、滕、宋、蒋、卫等诸多西周封国的位置。

这些诸侯国所在地的选择颇有深意。成周是东都,更接近东方的诸侯,由周公主持国政,在两周(宗周和成周)之间来回办事。成周四围,有卫、蔡、管,后来又加上郑,监视商人后裔宋,东南面汉水淮水上的诸侯,拉成南方阵线。东面,齐鲁两个大邦既控制山东诸夷的故土,又扼住北面通辽的咽喉。在北方,则放下邢、燕,掌握渤海平原。

许倬云总结说:“整个分割网络,形成一个大弧形,覆盖了今日陕、晋、豫、鲁、冀的黄河、汾水、济水、汉水、淮水,及渤海湾‘九河’诸地区。环顾同时的古代文明,西周的布局,气魄宏大,罕见足以相比的例子。”

近些年的西周封国考古,既验证了文献所记载的诸侯封国,也有新发现补充了文献记载的空白。例如2017年在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发现的姚河塬遗址,是从未见于史册的神秘“获国”。遗址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了当地统治者如何管理边境,如派人巡视,获国可谓周人防御西北戎狄的重要桥头堡。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