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如何“复仇”?
作者 周晓蕾
发表于 2025年6月
6月4日,李在明和夫人在韩国首尔的国会议事堂门外向支持者致意。韩国总统李在明于当日上午11时许在国会正式宣誓就职。图/IC

自2024年12月韩国国会通过尹锡悦弹劾案后,国家领导层长达170多天的权力真空终于画上了句号。

6月上旬,在刚落幕的第21届总统选举中,共同民主党前党首李在明以49.42% 的得票率,毫无悬念地当选韩国新一任总统。

这场提前两年举行的大选,缘起于整整6个月前那场举世震惊的紧急戒严事件。由于尹锡悦非法发动戒严而遭弹劾,此次大选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惩罚性。正如2017年朴槿惠被弹劾后,文在寅轻松赢得第19届大选一样,由最大反对党候选人胜选,可谓顺理成章。因此,李在明获得的绝对优势,与其说是其个人或共同民主党的胜利,不如说是荒腔走板的尹锡悦和国民力量党拱手送上的“礼物”。此外,这也寄托了过去半年间历经宪政剧烈动荡之后,韩国民众对拨乱反正的强烈期待。

当下,韩国完成了拨乱反正的第一步。但更关键的是,李在明执政后的第二步怎么走。是否会步8年前文在寅之后尘?

8年轮回

2017年5月,文在寅在韩国民众“这还是国家吗?”的悲愤呐喊中就任总统,宣誓洗涤沉疴积弊,重建“像样的国家”。然而,他对“旧势力”的过度清算,反倒加剧了自李明博政府以来日益政治化的司法环境。就在他进行清算的8年前,李明博对解甲归田的前总统卢武铉穷追猛打,展开侮辱性调查,酿成后者悲剧性的离世,也由此埋下了两党对立激化的祸根。

文在寅的“复仇”将检察官尹锡悦推上了权力风口,后者声名鹊起后成功反戈,以“审判文在寅政府”之名当选总统,随即在任期内对包括李在明在内的政敌展开暴风骤雨般的扣押、搜查与起诉,动用检察权穷追过往一切。即便如此,尹锡悦仍未能清除政敌,最终如麦克白一般陷入疯狂,不惜动用军事手段而走向自毁。

短短20年间,韩国已三度经历总统弹劾,两任总统遭罢免。围绕“惩罚”与“审判”的这一周期性政治运作模式,宛如安徒生童话中的那双红舞鞋,一旦穿上,便陷入无法停歇的旋转。戒严事件便以最直观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韩国两党之争已到何种无法调和的境地。它已接近一场内战,不仅发生在朝野之间,亦渗透蔓延至立法、司法,乃至社会领域。

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抗议曾是促使朴槿惠下台的关键力量,文在寅政府上台后,更进一步强化了直接民主的倾向。共同民主党及其支持者将民主化运动时期形成的“民主”与“反民主”对立框架,不仅套用在政党竞争,也扩展到社会层面,塑造了所谓“觉醒公民”的道德共同体。讽刺的是,尹锡悦在发动戒严后也采用了类似镜像策略。近半年间,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双方都以“行使国民主权”为名展开了大规模动员,甚至有人自嘲:“韩国人的最大爱好就是救国。”

挣脱政党与代议机制的制约,直接动员群众,看似践行“主权在民”,实则暗藏民粹主义与社会撕裂的风险。

如今,8年时间过去,新任总统李在明再次站在了文在寅所处的位置,面对一个宪政秩序遭严重动摇后渴望拨乱反正的社会。尽管他在竞选期间一再强调“恢复宪政秩序与社会共同体”“放下恩怨”,但在社会政治高度极化的现实之下,仅凭宽容与克制之姿,远不足以赢得信任。更何况,九年前他还曾撰诗明志:“我是一颗石子/滚在布满牛粪的路上/被这边踢、被那边踩/每踢一次就长大/每踩一次更成长/我是一颗活着的石子/长大,再长大/终有一日/终将变成巨岩/将踢来的脚狠狠碾碎。”

对于这位出身贫寒、少时历经磨难、从政后饱受政治性司法攻击与舆论抹黑、在恐袭中死里逃生、不得不穿防弹衣参选的特殊政治人物而言,当他掌握大权,能否避免重蹈文在寅的覆辙,跳出“审判”与“复仇”的恶性循环,整合高度撕裂的社会,将是其未来五年执政的最大考验。

“进步”与“保守”

李在明在竞选中公开将共同民主党定位为“中道保守”,主动舍弃了长期以来的“进步”标签。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