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开玛丽-露西·切瓦里尔(中文名马晓丽)办公室的门,仿佛置身一个微缩的地质博物馆。巨幅青藏高原地质图悬挂于墙面,陈列柜中整齐排列着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岩石标本。
“这里大都是从青藏高原收集回来的岩石。”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所”),马晓丽随手拿起一块岩石为记者介绍,“你看这组定向排列的矿物晶体,正是块体受到挤压作用后的典型特征。”
马晓丽是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学专家,拥有法国和比利时双重国籍。2002年,尚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她第一次来到西藏,这片土地深深吸引了她。
博士后出站后,她接受地质所李海兵研究员的邀请,带着一只行李箱来到中国开启科研之旅。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隆升过程到喀喇昆仑断裂带沿线的位移特征,她一路探寻,目光从未离开过这片年轻高原的每一次地质脉动。
与地震赛跑
马晓丽对地震威力的直观认知始于参观“5·12”汶川地震遗址。面对倾颓的城镇,她深刻感受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之渺小。
后来,她加入李海兵的团队,参与探究地震破裂机制与断裂带物理特性等,合作发表了多篇具有国际影响的论文。
“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发生的频率如何判定?”这些核心问题驱使马晓丽成为地震现场“逆行者”,她总想着第一时间迅速携带地质锤、GPS定位仪等装备奔赴震中。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这是汶川地震后中国发生的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震中10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4200米。
震后24小时内,马晓丽和团队抵达震中,随后沿着151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展开为期数周的实地调查。
余震每天多达6次,团队成员睡在当地政府提供的帐篷里,常被剧烈的晃动惊醒。黎明时分,他们便借着微光出发,详细记录地表裂缝的精确位置、长度和位移量。
“一般7级以上地震才可能产生地表破裂,震级越大,越需要地质科研工作者。”马晓丽说,面对频繁的余震,恐惧和眩晕感会瞬间袭来,但更强大的力量是现场研究的兴奋和破解大地密码的成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