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伤诊疗之困
作者 孙厚铭
发表于 2025年6月
银环蛇。本文图/视觉中国

近日,27岁的付某在三亚被不明生物咬伤身亡,引发广泛关注。

6月6日,三亚市卫生健康委发布通报称,医院对付某采取了输注抗蛇毒血清等治疗措施。同日上午,付某的表弟在微博发布死亡诊断,显示付某“右足第二趾为咬伤(神经毒蛇)”。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毒蛇咬伤列为应高度重视的被忽视热带病之一。中国每年4—10月是蛇的活跃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发生25万—28万例毒蛇咬伤事件,蛇伤患者的致残率高达35.18%。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抗蛇毒血清储备不足且未能及时足量使用、院前处理延迟、初期处理方法不当和基层医生的处理能力不足,是毒蛇咬伤致死、致残的主要因素。

两小时内就诊率不足四成

根据三亚市卫生健康委通报,付某从被不明生物咬伤到去世,只有不到五个小时。

通报显示,付某与男友步行回酒店途中右脚脚趾被不明生物咬伤,在酒店冲洗后,二人于6月2日1时许到达三亚中心医院急诊科。医院监控录像和病历显示,患者自述被不明生物咬伤后恶心呕吐、右下肢麻木1小时,未提及被蛇咬伤。根据患者自述病史以及体征,接诊医生以不明生物咬伤给予对症治疗。

3时24分,患者出现舌部麻木等症状。3时35分,医护人员将患者转送至抢救室监护,经专家会诊后,怀疑毒蛇咬伤。4时06分,三亚中心医院联系并安排救护车转送到有储备抗蛇毒血清的定点救治机构某战区医院就诊。4时28分,患者到达该战区医院,医院采取了补液、升压、输注抗蛇毒血清等治疗措施。半小时后,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后经全力抢救无效,临床宣布死亡。

截至发稿,三亚市卫生健康委还未发布付某的确切死因。付某家属认为,医院的处置不当,导致付某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据2024年《中国蛇伤救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蛇咬伤是一种时间紧迫性的急症,抗蛇毒血清与蛇毒结合而发挥抗毒作用,启用时间早晚与预后直接相关,需要缩短从毒蛇咬伤到开始使用抗蛇毒血清的时间。

就诊的延误是导致蛇咬伤致残、致死的关键因素。海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指南》执笔者颜时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相关研究显示,在蛇咬伤发生后2小时内使用抗蛇毒血清的治疗效果最佳,但是现有区域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小时内到达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不足四成,“居民蛇咬伤知识的缺乏是就诊延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蛇咬伤多发生于农村偏远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受伤人群以农民为主。每年4—10月为蛇咬伤高发期,7—9月达到峰值,伤口多见于肢体,其中下肢明显多于上肢。“农药中毒都知道要抓紧去医院催吐和注射解毒剂,被狗咬伤都知道要打狂犬疫苗,但是超过三成的居民没有听说过抗蛇毒血清,更不知道被蛇咬伤后要去医院注射血清。”颜时姣介绍,许多村民依赖传统疗法,或者使用民间药草和偏方,导致病情延误,并造成二次伤害。

“对于蛇咬伤患者,重中之重是尽快送医。”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指南》执笔者王威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临床上超过六成蛇咬伤患者并没有看到蛇,仅凭咬痕也无法准确判断是否为毒蛇咬伤,是否中毒需由医生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伤者一旦出现红肿、疼痛、持续出血、呼吸困难等典型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接受救治。

根据对人体的毒性效应,临床上蛇毒分为三类:神经毒、血液毒和细胞毒。每种蛇毒引起的中毒反应也不一样。王威指出,神经毒可迅速导致呼吸停止,伤者应第一时间前往最近的医疗机构,而非舍近求远寻找储备抗蛇毒血清的医院。

“保住呼吸、保住生命是最关键的。”他说,即便医疗机构未储备血清,也可先对伤者进行评估和对症处理,并通过转诊机制将患者送往具备血清的医院,只要在途中维持呼吸功能,抵达医院后再使用血清,依然有较高的救治成功率。

到达医院前的院前急救是蛇咬伤救治流程的环节之一。《指南》建议,首先安抚伤者情绪,保持其镇定,随后摘除伤肢上的戒指、手镯等饰物,将伤者安置于坐位或斜靠位,并使伤肢低于心脏水平,以减缓毒液扩散。

“对伤者而言,最切实有效的办法是包扎。”王威介绍,蛇咬伤后,伤者应避免采用烧灼、切开伤口放血、吸吮等行为,这些行为不能有效排毒,反而可能带来潜在伤害,甚至延误救治时机。他建议,伤口明显肿胀前,可在伤口近心端适当绑扎,减缓毒液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草绳、皮带或绳子均可,力度适宜即可”。同时,伤者应避免奔跑等加速血液循环的行为,及时拨打急救电话,说明所处位置,尽可能协助急救人员快速抵达现场。

王威介绍,所谓“黄金救治时间”因蛇种和毒性不同而异,原则上越早治疗越好。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