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千年水文的当代守护

文明的水文密码与艺术价值
白鹤梁题刻是长江文明的“活化石”,其价值不仅在于科学记录,更在于文学艺术与历史记忆的多元交融。
作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它以独具东方浪漫主义色彩“刻鱼记水”的独特方式,记录了自唐迄今1200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位信息,为古代农业灌溉、现代水利航运、全球气候研究提供了原始的科学依据,填补了史书典籍的空白。
题刻内容涵盖诗词、记赋、题记等,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的作品与水文科学记录交织,形成“历史、艺术与科学共生”的独特景观。题刻本身更是堪称“水下碑林”。165段题刻、1.1万余字与18尾石鱼交织成跨越千年的艺术长卷。宋代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以行书挥洒豪情,彰显书法艺术巅峰,而石鱼图案从唐至清的演变更折射出雕刻技艺的创新。这些题刻不仅是三峡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更成为中华文明延续千年未曾断绝的见证。
世界内河水下文物保护难度最大
从博物馆一层乘坐长约91米的电梯抵达水下40米处,再穿过约138米的长廊后右转,题刻便可映入眼帘。
“‘原址、原状、原环境’的保护方式在世界上没有先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蒋锐说,白鹤梁题刻保护是迄今为止世界内河水下文物保护中涉及工程技术学科最多、难度最大的项目。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