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家长该怎么办
作者 李玉辉
发表于 2025年6月
标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0 ~ 6 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提出,孤独症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治疗途径为康复训练,最佳治疗期为6 岁前,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在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中,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家长们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给予孩子所需的支持,家长急需获得专业家庭干预技巧培训。对于早期干预,家长应从居家环境布置、亲子关系建立、配合行为塑造方面着手。

居家环境布置

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视觉优势、细节注意倾向、刻板行为和思维灵活性不足等特点,建构结构化物理环境能辅助孤独症儿童预测接下来的任务。家庭环境改造应结合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和家庭功能,科学设立桌面教学区、游戏区、放松或安静区、大动作或户外区。

首先,功能分区应充分考虑孤独症儿童爱好、生活习惯和安全性,尽量为他们设置专属区域。各区域内应配备针对性设施设备,例如放松区需构建感知觉缓冲空间,专为孤独症儿童情绪疏导与感知觉调节设计。当孤独症儿童情绪过于兴奋或出现问题行为时,可引导至该区域进行情绪管理,通过环境暗示帮助其识别情绪状态。在该区域内放置孤独症儿童喜欢的书刊、风车、压力球、情绪提示图片等。

其次,各功能区需建立明确的物理与视觉边界,强化孤独症儿童对空间规则的认知。物理分区利用书架、屏风、矮柜等家具形成实体隔断,或通过地垫高度差区分区域(如游戏区铺设柔软地垫,教学区使用硬质地板);视觉分区则采用彩色胶带地标(如红色线条界定桌面教学区边界)、不同花色地毯(蓝色代表放松区、绿色代表大运动区)、悬挂分区标识牌(图文结合标注区域名称与功能)等方式,通过视觉线索帮助孤独症儿童快速识别空间用途,减少环境转换带来的焦虑感。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