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幼儿教师如何携手家园社区共育未来
什么是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指的是要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职责,三方相互支持、相互合作,进行良性互动,形成教育合力。在幼儿园中,由幼儿教师代表幼儿园与社区和家庭取得联系,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机制。教师应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服务,使家长能够提高教育子女的意识和能力。整合社区资源,发挥社区力量,能够有效拓展育人环境,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提供支持。家园合作模式在幼儿园中的应用长久、广泛,幼儿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着社区主体的加入,能够在家园共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对幼儿的全面培养。幼儿园可以结合相关的理论,参照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积极地开展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协同育人机制的优缺点和其中的关键点,并将其落实于日常的育人活动中。
教师是家园社区共育的关键
在家园社区共育过程中,幼儿园占据着引导地位,而教师是其中的关键。教师应积极参与、发挥作用,让家长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让他们愿意把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反馈给教师,积极配合教师提出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并在家庭教育中应用这些理念。教师应展现自己的优势,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社区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通过研究一些相对成功的案例,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幼儿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个人特色,他们能够吸引幼儿、家长和社区的注意,获得信任后,能够顺利推行协同育人机制。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