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版“消失的它”
作者 耿仕涛 梁方 许新坡
发表于 2025年6月
标题

“消失的它”

历经400 余年耕耘发展, 杨古塔村现有440余户、1 600 余人,耕地2 300 余亩,种有玉米、小麦、核桃、苹果等多种农作物。勤劳朴实的村民在村集体的带领下,生活小康安定,村庄美丽整洁,被评为河北省省级“卫生村”。奋进的杨古塔人在汲取自然资源创造财富中,忽视了自然生态的承受能力,导致村内坑塘、沟渠、溪流等小微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退化。

2011 年至2023 年,杨古塔村东边坑塘逐渐消失,通过天地影像图可看到坑塘由以前的洼地变成如今耕地。仅仅用了23 年,陪伴杨古塔村百年的“东大坑”彻底销声匿迹。“东大坑”的消失主要原因在于人为干扰,常年遭受生活垃圾侵蚀,后经村集体清理后又遭到填塘垦荒,使得“东大坑”被填平。

“东大坑”的消失,只是杨古塔小微湿地消失的缩影,由于小微湿地面积较小,时常处于干塘状态,增加了遥感影像数据获取难度。加之,1990 年至2010 年,遥感分辨率相对较低,缺少精准的影像资料。1990 年至2023 年,村内已经消失了4 处坑塘,剩下的坑塘经实地观察正在人为干预下逐渐缩小。

百余年来,小微湿地的沟、塘、渠、堰、井、泉、溪默默地守护着杨古塔村,以微小的身躯发挥着调节区域气候、防灾减灾、净化水质、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职能。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