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未必远方
作者 何菲
发表于 2025年6月

何 菲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都市情感作家,专为本刊撰写熟男熟女的奇情美食。

我觉得,当下,万种行为皆可归为文旅的分支:景点打卡、日咖夜酒、观展、演艺、逛市集、城市漫步、骑行、野营、寺庙游……在今年五一假期,我去的距离最近的地方是与寒舍毗邻的上海交通大学长宁校区,坐在两棵有200 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下喝埃塞俄比亚的花魁咖啡,看古井;最远的是跑到35 千米外的松江西林禅寺看书画九人展、唐卡和参加西林美学计划发布会,吃素斋饮佛茶……明明没出上海,却仿佛每天都在进行文旅。

风和日丽,花木扶疏,在“梧桐区” 遛弯儿和骑行的人直接将气氛拉满。夜晚8 点以后,沿街小酒馆里,坐满了“早C 晚A(日咖夜酒)”的年轻人。

“早C 晚A(日咖夜酒)”是这几年都市中青年人的流行生活方式,说的是早上需要coffee(咖啡)提神来开启一天的工作,晚上则需要alcohol(酒精)助眠来舒缓一天的疲惫,做回自己。这些行为通常是在开放式咖啡馆、小酒馆或清吧完成的,甚至如今许多咖啡店也调起了酒。在上海感受“日咖夜酒”, 也成了“魔都”文旅的重要打开方式。

最近几年国内白酒圈都在发力年轻人市场,争夺年轻消费群体已经是几乎所有白酒企业的重要课题。年轻人不需要浓醉,那多少有点“爹味”,他们更倾向于特调鸡尾酒、精酿啤酒、果酒等低酒精度的酒,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对高端白酒的喜爱度有限。

花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说走就走的短途上海市内文旅,是我几乎每天在做的事。

以家为起点的短途游:在作为历史风貌区的百年新华路闲逛,在上海影城看电影,在上生·新所撸串,去幸福里逛市集,去东华大学体育馆看天空云聚云散、轻轨来来往往,日咖去“安和花园”,夜酒去武夷路MIX320。

往东1.5 千米,到达“宇宙文青中心”武康大楼一带,那是上海的持续流量圣地之一,无数人在那儿“望野眼(上海话,意为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的样子)”。每年我也会主动或被动见到武康大楼150 次左右,且不断研究它的历史、地理、人文、造型和周边业态、生态等课题,琢磨它为什么那么红。不断吃喝着因它而诞生的具有文旅色彩的冰淇淋、咖啡、鸡尾酒、蛋糕、糖水等。最终得出结论: 我觉得武康大楼走红的原因更多的是一门玄学。它可能只是一堵无辜的墙, 是人们将心里最向往的剧情狂热地全部投影在它身上而已!

如今的愚园路是闻名全国的网红马路和历史文化风貌街区。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生活》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