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继平
海派作家,书法篆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忽然记起,今年恰是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逝世20 周年。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著作《江村经济》被著名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是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不仅学问好,他对书法和美食亦有很深的造诣, 如果你留意,于江南沪、苏等地皆可欣赏到由费先生题写的市招,其中自然也有不少就是饭店酒肆。 而我第一次对费孝通先生的书法具有较深印象的,应该是20 世纪90 年代初,在苏州木渎的“石家饭店”。众所周知,“石家饭店” 的肺汤很有名气,堪称百年佳肴,江南一绝。记得那年,我坐于那简陋的店堂间,一边等着肺汤,一边欣赏着墙上的名人题咏,其中最最有名的,自然莫过于于右任先生的那首绝句了:“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尤堪记,多谢石家肺汤。”虽说是即兴打油诗,但于老诗名大、书法佳, 能酒后留诗,也足以让小小的饭店“幸甚至哉”了。不过,除了于右任先生的题诗,一旁还有一幅书法:“肺腑之味”, 亦写得轻松随意,且句义双关,读之让人回味。这幅书法即费孝通先生所题, 悬置于于老法书之旁,似乎毫无逊色, 一繁一简,相映成趣。
尽管费老是社会学、人类学的大家, 著作等身,博大精深,专业话题自然不容我等外行置喙。但大学者却常有小情趣,否则易失去灵性,缺乏生动感。尽管我未能亲睹费老之丰采,但却从电视上数次领略到费老语言的神韵,从他的文字中亦感受到他的闲暇余兴。譬如费老对于书法,虽未有专门的文章论及书法,但并非仅止于爱好,而是有相当的功底;至于美食,费老更是从来不掩饰他的偏爱。他出生于今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即姜白石的名句“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中所引人缅怀遐想之地。费老十岁之前的儿时生涯,都是在松陵镇度过的。童年的口味,往往决定了一生的品味。这就如同童年时的乡音,多会伴随一生,即“鬓毛已衰, 乡音无改”。所以费老写起许多美食文章,都与家乡的风味有关。多年前,朋友送了一册费老的杂文集《言以助味》给我,虽薄薄的一册,仅十几篇文章, 但皆是谈各类风味小吃的美食散文,读来颇有兴味,教人大起莼鲈之思,无不勾起食欲与乡情来。
莫以为学者谈吃,是旁门小道,总有点不够“高大上”的感觉。费孝通先生在《言以助味》的后记中,也表示了一点近似的顾虑,他说对于美食文章:“心虽好之,但总觉得不是写文章的正道, 似乎只能私下给人消遣,不能登大雅之堂。”当然,费老这是谦虚,其实,文人与美食,素来有渊源。古今写美食类文章的大家,比比皆是。古代如苏东坡、袁子才,五四运动以来像周作人、丰子恺、梁实秋等,均对吃写起来头头是道, 谈起来津津有味。近年来美食散文更是大行其道,继读书散文、旅游散文之后, 又成一大新门类。而且,自从文人们把美味从餐桌上移至文字上以后,本来仅仅是生理上的口舌之愉悦,就衍变为近乎艺术趣味上的精神之满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