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与上海
作者 乔志远
发表于 2025年6月

乔志远

上海通志馆助理馆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以笔描食,以文述史。

在2025 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开幕式上发布的《2025 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达3 133 亿元,较前一年增长率达18.1%,人均年饮用量提升至22.24 杯,而上海继续领跑,成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一款源于非洲、兴于欧美的饮品,如何在我国开枝散叶,甚至能与茶分庭抗礼,这本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至于上海如何在短短数十年内异军突起,乃至成为咖啡的消费中心与文化重镇,则称得上是这门学问里最为有趣的章节之一了。

首先,论咖啡馆,上海是当下最多的,却不是史上最早的。中国第一家咖啡馆诞生于1836 年的广州,由丹麦商人在十三行附近开设,时人称其为“黑馆”,咖啡也被称作“黑酒”, 但由于主要面向外商经营,所以始终没有流行起来。直到7 年后,上海开埠,咖啡随着大量洋商入沪,成为市民娱乐生活的新宠。早期咖啡的译名较为繁多,比如初版于1866 年的由美国传教士高第丕的夫人撰写的《造洋饭书》中便有“猛火烘磕肥,勤铲动”的表述,此处的“磕肥”就是咖啡; 另如1887 年刊印发行的《申江百咏》中收录有“一客一盆凭大嚼,饱来随意饮高”两句竹枝词,其中的“高”也有咖啡之意。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生活》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