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坛好吃分子。
太湖船菜
曾经是一种时尚
如今,无锡菜几乎被沪上食客们遗忘了。前几年无锡小笼在上海的街头巷尾冒了个泡,大家齐声欢呼一下, 吃了、拍了,接下来就没声了。细究之大概源于很多人有成见:无锡菜嘛, 无非就是小笼馒头和肉骨头,甜到牙齿痛。
其实,在上海餐饮市场形成、发展的一百年里,无锡菜与苏州菜曾双剑合璧,华光四射过。
提及无锡菜就不能绕过太湖船菜。船菜是在游客泛舟太湖的场景中,船家为满足文人骚客雅聚赏景而准备的酒菜。就近取材,逢熟吃熟,烹饪在船舱内进行,执爨多为厨娘。受制于局促的环境,多取焖、蒸、煨、煮、焙等老法,从而形成了香、烫、软、烂、鲜的特点。
“补白大王”郑逸梅先生对太湖船菜有过权威性解释:吃船菜是一种时尚,但受季节性限制。这种木船“平时运粮;到了夏天,充作游舫。备有丰美船菜,自初夏至中秋,生意很盛。旧时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船往往被订一空。这种船大都停泊于端平桥,待客雇唤。较大者为双夹龙, 所谓双夹龙,船身特阔,中设宴席, 后设床榻,艄有厨房,两旁尚有夹道, 可供侍役行走”。
酒菜之外还有点心,多取象形, 小巧玲珑,惹人喜爱,文人骚客也留下了一些文字可供今人想象:“所制四粉四面之点心,尤精巧绝伦,且每次各色各不同,亦多能矣哉。”上海城隍庙“绿波廊”制作的精美船点就源自太湖。自改革开放至今,“绿波廊”先后招待过近百位到访的外国元首级贵客,其船点常令一些外国贵宾目瞪口呆,不忍下箸,赞为“嘴边的雕塑”。
20 世纪20 年代末,太湖船菜类似歌舞征逐的形式遭到时人的责难, 当局加强管控,船家面临经营困难, 只得如远古时代的脊椎动物一样选择上岸,进入饭馆酒楼后实现华丽转身。无锡菜馆进入上海后风生水起,“大加利”“仁和馆”“老正兴”等馆子相当有名。
说到这里有看官会问:“老正兴” 不是本帮菜吗?其实“老正兴”始创之初就是苏锡帮,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它还被有关部门归作“膳帮”,所谓“膳帮”,就是“船帮菜”的意思。这个船,特指太湖游船。
荣府宴
也是一个历史场景
谷雨那天去无锡“太湖饭店”品鉴美食,杨艳总经理对我说,这些年来他们根据荣毅仁家族的文献资料整理出了几套荣府宴,我仔细察看了四份菜单,发现其中也有不少家常菜, 比如梁溪脆鳝、红烧青鱼划水、南乳焖肉、镜箱豆腐、清汤肉酿生麸、翡翠蟹肉鸡茸蛋、香糟白鱼、红烧蝴蝶骨、鱼皮馄饨、荠菜焊年糕、杏仁葛粉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