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碟片机早已从人们生活中消失了许多年后,朱其伟还在做着出租碟片的勾当。
认识他纯属偶然。那天我跟马未未在老门东错综复杂的古巷里一边穿过摩肩接踵的人群,一边闲聊瞎逛,不经意走进一条死胡同。我们正要回头,却见一道白墙上嵌着两扇老式桐油漆的木门,一扇关着,一扇半开着,门头上方是道凸出来的青色滴水瓦檐,上面长着几株瘦弱的细草,局部落有青苔。滴水瓦破碎了许多,看上去有相当年头了。
马未未一眼看中木门上的门环(学名“铺首”),说还是头一次见到这种造型的。顾名思义,门环嘛,都有两个可以用来叩门的衔环,眼前这副虽有,却只是个造型。“有其型而无其实,这是明清两代皇家宫闱常用的造型哇!”马未未惊叹着凑近了端详,我却被墙上挂着的一块木头招牌吸引,上有“租售碟片”几个字,与这片老街区以及同样是滴水瓦覆顶的徽派建筑的山墙格格不入。这就新鲜了,都啥年代了。
跨进那扇敞开的木门,一股老屋陈腐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子里光线暗淡,一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有的木结构、玻璃面的柜台把房间分割成两部分,柜台后的一把躺椅空着,墙边站满胡桃木色的敞门书柜,摆满了盒装碟片,码得整整齐齐,似乎许久没动过了。左边墙上还有一扇门,门开着,里边有灯光。
我是个写小说的,生活中一些真实有趣或者晦涩神秘的人和事,总能引起我的兴趣。最近这两年,我开始关注“隐匿者”这个话题,所以决定二次探访朱其伟。再者,败兴而去的马未未也叮嘱我,得空一定要再去帮他磨一磨,但凡有点可能,都要把那副门环弄到手。
三天后的一个下午,我便拎着一布袋子从家里翻出来的碟片再次去老门东,却记不清碟片屋的所在了。
那天完全是陪马未未闲逛,没在意方位,当看到老门东入口处的那座明代牌坊,我才意识到碟片屋在哪条巷子里成了个问题,只记得是个死胡同,然而对于一片类似迷宫的街巷来说,死胡同比比皆是。我穿过牌坊,一边辨认着各式翻新的或仿古重修的建筑和一家接一家的店铺,一边遭遇着一个又一个死胡同。兜了一圈,完全不是记忆中的情形,像走错了地方。那天下午我就是在牌坊外的马路边把马未未送上出租车的,他去机场,我则穿过地下人行道,坐公交回家。我努力回忆着,当时我们是参观完江南最大的科考遗址贡院,出门后左转,路过先锋书店,穿过一条摆满花鸟摊位的巷子,又过几条横向交错的巷子我不知道,但肯定是再次左拐,便误打误撞地闯入了那条死胡同,我还记得那道徽派建筑的山墙。有了这个线索,我干脆先找到贡院的出口,然后回头,左拐穿过花鸟街市,就看见了先锋书店。经过书店门口时,正好跟走出来的店主钱大华打了个照面。他以为我也是来参加我们共同的朋友、著名诗人韩西的新书发布会的,我只好说不是,然后道别。再往前穿过五条巷子,一直走到最后一条横向交叉的巷子时,记忆总算恢复了。巷道两边的建筑老旧、低矮,也没什么店铺,尽头是堵墙,不再通向别处,所以我说它是个死胡同。既然是这样,游人走到这里,只需瞄一眼也就回头了,所以才会寂寥。这恰恰是我所爱的,心底不禁涌起一阵轻快和欣喜,好像之前苍蝇般穿来绕去的那些街巷,都是朱其伟的迷宫,想要找到他,必须穿过那些热闹非凡的假象。
脚下的石板路有些高低不平,看得出来也有相当年头了,如果不是碟片这么一个过气了的现代性名词,我会认为穿过迷宫后的自己进入了另外一片时空。
朱其伟却把门环换掉了,换了一副新的仿古黄铜椒图门环,跟那两扇老式木门并不协调。很明显,前几天马未未软磨硬泡地想让他把那副蛇首门环卖给他,引起了他的警觉。不怕人偷,就怕遭惦记,那是一种让人忐忑不安的感觉。
门没上锁,说明人在,于是我轻扣了三下门板。“进来。”声音幽幽地。屋内还是前日光景,简陋不堪,却干净整齐,说明主人是个利落的人。朱其伟走出里间,看都没看我一眼,只重复了“进来”两个字,便掀开柜台边的挡板,示意我进去,好像我是他守在这里一直等待着的那个人,全无生分。你不得不相信,人和人之间,有时就有一种神秘的默契或关联性——你的潜意识里关着无数道门,每道门上都有一把锁,当钥匙出现在附近的时候,锁眼就会发出轻微的震颤,向你潜意识的前端发出一种亲切而久违的信号。
而我几乎不相信,自己和第二次见面的朱其伟有什么关联。
他看上去细眉阔鼻,最引人瞩目的是他的下巴,比常人的长,还略微向上翘起。这种长相,因为不再年轻,所以不会给人一种愣头青的感觉,只剩下一股子倔强劲儿——这是这种造型的下巴带给他人的天然印象,一种倔强感、拒绝感、疏远感,总之不那么具有亲和力。
我把布袋子放到柜台上说,老婆收拾房子,要把这些扔了,我觉得可惜。为了不让朱其伟因为还从事着碟片租售这个早已隐入烟尘的生意感到难堪,我解释说,你显然是位碟片收藏家,这些你看看有没有值得收藏的,都给你了,家里还有好多。我把朱其伟提升到收藏家的高度,以为这样很高明,至少不会被拒绝,岂料他似乎并无兴趣,只是出于礼貌,打开袋口翻了几下,便不再理会我兜兜转转好不容易拎过来的一袋子碟片。
他把我让进里间,指着那副桌面上的蛇首门环说,你是冲它来的吧?
果然,正宗的老物件,这一点从环钉就能看出来。现在仿古门环的环钉都是螺柱加螺帽的工艺,古代没这工艺,是一截锻打出来的金属钉,中间对折,锻打出一个圆环,环内事先套上衔环,再穿过门上的钻孔,尾部露出到门后边,反向撬开,敲实,就安装好了。环钉起先多是青铜、黄铜材质,后来有了铁,更坚硬牢固,便多改成铁钉,而这对门环的环钉明显不是铁质的,否则长期嵌在木头里的那一截,将和门环长期暴露在外的部分一样青黑斑驳,不会是现在这样,有的地方还散发着金黄的光泽。
由于风吹雨蚀,朱其伟自己都没料到,就连门环收藏家马未未也以为这副门环是黄铜材质的,孰料却是纯金的。关于这一点,卸下门环后,朱其伟就快速找人进行了秘密的确认。纯金材质,有衔环结构而铸造成一个整体,这是明代亲王府邸的规制,当时有明文规定,所以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副老物件无疑了——后来马未未又打电话问,我不禁讥笑他,你买不起,再说这是文物,十之八九是要上交的——但其蛇头造型,一般出现在墓葬,起到恐吓和镇墓的作用,它是怎样跑到朱其伟大门上的呢?
2
朱其伟原是民乐器厂的技工,才上班,工厂就倒闭了,工人有的被分流,有的给笔安家费终结关系。刚就业就失业,而且他才结婚,老婆肚子里已经有了孩子。那时有个流行词叫“下海”,现在叫“创业”。朱其伟对这些潮流词汇并不感冒,但也毫无热情,只是拿笔安家费,在这两间属于私产的老房子里做起租售影碟的小买卖。那时生意还好,各种歌曲、影视剧的载体,主要就是一张亮晶晶的光盘。娱乐嘛,一个大产业,大到山西路市民俱乐部成了东部地区最大的影碟批发市场,生意火到一卡车一卡车拉光盘的程度,去晚点都批发不到。金城饭店一个姓郑的经理是朱其伟的朋友,也下海干起光盘批发,想拉他入伙,老婆也觉得这事儿可干。朱其伟动没动心不知道,反正没成,仍守着这间作为娱乐产业下游毛细血管的出租屋。老婆抱怨他,人家一个个成了大佬,成了头部商家,成了时代的弄潮儿,再看看你,一副千年王八万年龟的样子,啥也不是。不过很快,随着互联网兴起,看碟片的人越来越少,几乎是一夜之间,商场里各种品牌的碟片机专柜都撤了,山西路的批发市场也随即萧条,只有一两家小批发店还杵在那儿苟延残喘。有人给朱其伟出主意,说你这样还挣个屁钱,你得搞盗版,搞点东瀛和欧美资源,这些还有不错的市场。下海的那位郑姓朋友,转行到一家建筑公司,承包起木工活儿,后来自己单干,专做古建类木艺装饰件,如梁托、雀替、挂落、楣子、花牙的设计、生产、安装一条龙,发财了。他请朱其伟出山,说你脑子里花样多,手艺好,不如一起干。朱其伟婉言谢绝了,但也答应他,可以帮他画些图纸,按件收费。
碟片屋的招牌,本来挂在面向外街那一面的门脸,后来没了生意,很多人找过来,要租他的房子,家人也劝他,不如租出去,这里的租金可比你挣得多多了。后来老门东这一代进行古建出新,营商改造,政府要把他的两间瓦房拆了,他不答应,给再多钱也不管。也是仰赖评估委员里有位懂行的古建专家,说他这个房子有保留价值,加上位置在街区最偏僻的一小截死胡同里,没什么再造空间,这才没被强拆。眼见老门东改造完毕,正式开放,往日凋敝零落的古街区焕然一新,外街也跟着沾光,要来租房子的人更多了,租金也水涨船高起来。朱其伟仍然不为所动,甚至封了本就是后窗改造的门脸,打开面向内街原本是正门的两扇老式木门,重新挂上招牌。
按理,朱其伟的这两间房子该获得新生了,即便不出租,随便卖点儿紧跟时代步伐的什么,也不至于是现在这副模样。用门可罗雀都是抬举了,即便不停有像我跟马未未这样的游人误打误撞地来到碟片屋,一看招牌,也会默然离开,或者挖苦一句再掉头离开。
女儿本来也想让朱其伟把两间门面让出来,可眼瞅着老爹封上外街门面,内街位置又如此幽闭,便气不打一处来,说你是不是疯了。女儿要求恢复外街门脸,给她做玉石挂件生意,至于这些碟片,一把火烧掉算了。女儿还搬来母亲、舅舅,对朱其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结果都是对牛弹琴。这下,朱其伟跟本来就无所谓的家庭成员算是闹掰了,关系虽没决裂,却也没人愿意搭理他了。朱其伟干脆住到碟片屋里,极少回去,好像家人都不是他生命中那几个对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