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发表于 2025年7月

广大干部群众对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行为反映强烈。“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习近平《八项规定是改进作风的切入口和动员令》

(2013年1月22日)

【释义】

节俭就会有节制,有节制则百善都会兴起;奢侈就会放肆,放肆则百恶都会爆发出来。

【解读】

本句出自清代金缨《格言联璧·持躬》。《格言联璧》汇集历代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堪称一座包罗万象的格言宝库。

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秦穆公奉行“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的为政理念,勤俭治国,为秦的强大乃至后来的统一打下坚实基础;汉文帝崇尚勤俭,“露台惜费”力戒奢侈,从而开创了“文景之治”。墨子思想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以节约用度的“节俭”为生活准则。“节俭”是墨子经济思想的核心。在生活中“节俭”意即:通过节约用度,使人们兴利获益。人们应该在生活中处处最大限度地力行“节俭”,使自己在生活中实现节俭的行为养成。墨子“节俭”思想从“兼爱”与“兴天下之利”出发,主张衣食住行基本满足即可,超出实际需要的便属铺张浪费。墨子强调“节俭”是为了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墨子“节俭”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节”,即是节度,“俭”,即是节约。节约用度而不奢侈,收敛自我而不放纵欲望,顺乎道义而有所节制,乃节俭之德。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的“节用”,就是节约用度,意义非常明确。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唐代李商隐在《咏史》中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节俭常常与勤劳一起,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朱柏庐治家格言》中的那句著名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俭则兴,奢则败”的观念一直被我们的祖先奉为治国理家的不二法门。

节俭节约理应作为人人遵守的原则,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于个人而言,这是“俭以养德、福田心耕”的善念善举;于社会而言,这是缓解冲突、和谐共生的相处之道;而对于国家而言,这正是真正国富民强、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王杰)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