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中,开封被形容为“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开封的热度,在一众名城中久居不下。
“开封城,城摞城。”这是开封人常说的口头禅,话虽简短,却抓住了古都开封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所谓“城摞城”是形容古代开封的几座城址的叠压状况。据考古勘察,战国魏的大梁城、五代的汴州城、北宋的东京城、元明汴梁城和清代的开封城,虽然形制、面积各不相同,但它们的位置却变动不大,基本上都集中在今日开封市区的范围内。
由于黄河水的多次冲淹,“清明上河图”时代的东京汴梁城已被深埋于地面之下八米左右,而明代的汴梁城遗址则在地下五米左右,清代开封的地面也在今日地表之下三米左右。这种“城摞城”的现象,是其他古都所不见的。
而今,当我们与开封古城邂逅时,见到的一定是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开封城垣。它可是目前我国现存的第二大古城,城垣总长14公里有余。这一长度,虽不比全长35公里有余的南京城垣,但比13.74公里的西安城垣、10.28公里的荆州城垣等都要长些。
如今的开封城区内,处于“清明上河图”时代镜头焦点的古迹,应该是北宋的皇宫大内。但其实,北宋款“紫禁城”位于地面之下八米深的地方。而在这千年前的皇宫基址上,既有两潭不太深的湖水,又矗立着一座被称作“开封地标”的古建筑群。这,就是名声赫赫的龙亭。
龙亭
龙亭地处明清开封城的西北部。此中的“龙”,是清代官员民众心目中的天子,而非宋金臣民所拥戴的帝王。怎么回事?前文不是说,这里是北宋的皇宫大内么?难道“龙”也穿越了?
实际,这片名曰“龙亭”的古迹,是唐代宣武军衙署的所在。到了五代时期,由于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设在开封,于是在“龙亭”一带,依次建造或修缮了建昌宫、行宫、大宁宫、皇宫。进入“清明上河图”的北宋时代,这里是皇宫大内。金中都失陷前,此地成为金朝皇宫。到了明初,太祖朱元璋将第五子分封于汴,并在宋、金大内的旧址上大兴土木,修建一座周长九里十三步的奢华府第,这便是周王府。
周王府是明代河南省内规模最庞大的府邸之一。待到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开封,周王困守孤战,历五个月不能解围,遂密令官军扒开黄河,以水淹李自成。岂知黄河决口,一发不可收拾,全城一片汪洋,周王府亦毁于一旦。笔者初知这段往事,还是阅读姚雪垠先生创作的小说《李自成》。
清初,当地官员在周王府废墟上建起贡院,用以河南省科考。1692年,又在贡院内的一座假山(名为“煤山”)上建造小亭,以供奉皇帝牌位。每逢节日大典,地方官员都要来这里朝贺,遂把这个亭子叫作“龙亭”。由此可见,这“龙亭”与北宋的帝王没啥关系。
1734年,河南巡抚王士俊把“龙亭”一带扩建为万寿宫。整个建筑群由午门、玉带桥、嵩呼、朝门、朝房、万寿宫等组成。山上的小亭改建成一座宏伟的大殿。这便是如今保留下来的“龙亭”古建群落了。
说来说去,“龙亭”内尽是清代的文物,然而北宋皇宫的如烟往事,又是如何出现在这“龙亭”之内的呢?
而今龙亭大殿东侧,有一通古怪的石碑,名叫“叙五岳真形碑”。碑上五种图形,象征着五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