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和对仙人世界的想象。仙话就是由神话发展演变而来的,它和神话同属幻想虚构,然而性质却比较特殊。仙话是以寻求长生不死途径为其中心内容,进而幻想人能和仙人们打交道,幻想人可以通过修炼而得道成仙长生不死,或幻想死后仍可以通过升仙的方式而进入仙间得以永生。
中国仙话的诞生大约是在战国前期,最早问世的西王母仙话、黄帝仙话、蓬莱仙话,后来演化为昆仑、蓬莱两大仙境。还出现了对天上仙宫、海中仙岛、凡间仙窟的描绘与向往。由于方士们的活跃,以及帝王的好仙之风,神仙思想大为盛行,在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加快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它已成为意识形态中的一种主流思想。
《山海经》中已经有了关于西王母与昆仑山的记录。《山海经·西山经》说:“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又说:“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海内北经》说:“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在其他古籍文献中,也常见到有关于昆仑的记载,如《庄子·天地》就有“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之说。《庄子·大宗师》中还说到了“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注疏曰:“少广,西极山名也。王母,太阴之精也,豹尾,虎齿,善笑。舜时,王母遣使献玉环,汉武帝时,献青桃。颜容若十六七女子,甚端正,常坐西方少广之山,不复生死,故莫知始终也。”
传说黄帝曾大战蚩尤,且战且学仙,靠天女、西王母的帮助,最后破了蚩尤的法术而杀之,才获得了胜利。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正义》引《龙鱼河图》说:“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太平御览》卷七三六引《黄帝出军诀》说,黄帝出兵讨伐蚩尤的时候,还得到了西王母相助,“梦西王母遣人披玄狐之裘以符受之,曰太一在前,天一备后,得兵契信,战则克矣……于是黄帝佩之以攻,即日擒蚩尤”。
西王母帮助黄帝战胜了蚩尤,也反映了昆仑仙话的影响,已经侵染进入了历史记载。西王母当时已是传说中的女神,《庄子·大宗师》说西王母居于少广山,这与《山海经》中说西王母住在昆仑山不同,也可能是当时关于西王母的传说有几种版本。
黄帝是上古帝王,是三皇五帝中的伟大人物。汉代画像中已经有黄帝的画像,并与西王母画像相邻。在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中,第一层为山墙锐顶部分,刻画了西王母与昆仑仙境。西王母端坐于中间,头发绾成三环高髻,双肩有羽翼,两边有侍奉西王母的仙女与羽人,有仙禽瑞兽,玉兔捣药。第二层自右而左,刻画远古帝王十人,各有榜题。首刻伏羲、女娲,人身蛇尾相交。第三位是祝融,第四位是神农。神农画像的形态为:冠有翅,着短袴,俯首躬身执耒耜作辟土状。左有榜题十五字,曰:“神农氏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第五位就是黄帝画像了:戴冕,上衣下裳蔽膝,回首而顾,左手前伸。左有榜题十六字,曰:“黄帝多所改作,造兵井田,制衣裳,立宫宅。”图像中的黄帝与神农,榜题文字言简意赅说了他们的历史功绩,图像组合还显示了与西王母昆仑仙话的神秘关系。
在江苏徐州铜山区苗山汉墓出土有炎帝神农升仙画像,画面中炎帝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木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