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自幼就喜爱读《水浒》,直到1975年,因患眼疾不能看书了,与身边同志谈到《水浒》时,他还侃侃而谈。他熟悉《水浒传》的各家版本,毛泽东阅读《水浒》远远超出文学欣赏。他通过对原著内容的提炼和升华,将其精髓融入时代变革,让这部描写古代农民起义的作品,在中国革命中发挥出罕见的古为今用的效果。在毛泽东眼里,《水浒》不仅是一部小说,他从中读出革命道理,读出哲学思维,读出政治思想,还把它当作反面教材,读出历史的逻辑。
革命眼光看《水浒》
毛泽东读私塾时,《水浒传》被塾师视为“坏书”,他只能偷偷摸摸地读。这本书对他“影响很大,因为是在最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1906年,毛泽东曾一度辍学务农,但他还是继续读书。“我继续读中国旧小说和故事。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和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对于这些事,我纳闷了两年之久,后来我就分析小说的内容。我发现它们颂扬的全都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是让农民替他们种田。” 这个想法同他的农家生活有密切关系,也同他自幼具有的反叛精神分
不开。
《水浒传》描绘的根本史实就是“官逼民反”,这是毛泽东看重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方面。1917年中秋,湖南一师同学聚会,讨论救国之道。有人主张从政,有人提出从教。毛泽东认为,前者需要金钱与关系,后者耗时太久。别人问他的办法,他径直回答:“学梁山泊好汉。”
在延安时,毛泽东看了根据《水浒》改编的京剧《逼上梁山》之后,写信给杨绍萱、齐燕铭两位编剧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
毛泽东常把逼上梁山的故事与他一生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1937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大”作报告时说:“《水浒》里面讲的梁山好汉,都是逼上梁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