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胜反忧,有德者昌
发表于 2025年7月

《群书治要·淮南子》

赵襄子使攻翟而胜之①,襄子方将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②,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三日而减。飘风暴雨③,日中不须臾④。言其不能终日。今赵氏之德行无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

【注释】

① 赵襄子:即赵无恤,春秋末晋国大夫。翟:同“狄”,周代北方地区民族名。

② 一朝而两城下:指取老人、中人二城。老人、中人,为翟国的两座城池。

③ 飘风:旋风,暴风。

④ 须臾:顷刻,瞬间。

【译文】

赵襄子派人进攻翟人取得胜利,襄子正准备吃饭而面露忧色。左右亲信说:“只用一个早晨就攻下两城,这是人们所欢喜的事情。如今您面有忧色,为什么呢?”襄子说:“江河如此浩大,洪水猛涨不超过三天。三天就会衰减了。狂风暴雨,在一天之中不过顷刻之间。是说不会持续一整天。如今赵家的德行没有多少积累,一个早晨就攻下两城,灭亡恐怕要到我这里来吧?”孔子听到这件事之后,说:“赵家大概是要昌盛了吧!”

【解读】

中国人自古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何而来呢?古代圣人上观天象、下察地理,从中得出了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将其称之为“天道”。《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并非虚玄,一一都有事实为依据。譬如,有日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等。从这个道理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盈一虚,一盛一衰,一消一长。古人常用太极图表示天道变化的规律:太极图一分为二,有半边是白,半边是黑,半边白中有一个黑色圆点,半边黑中有一个白色圆点,象征着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中间有一界限;如果过了这一界限,意味着阴阳失去平衡,就会引起变化,即“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从这个规律推察人事,亦是如此。例如,国家的兴与衰、治与乱、安与危,也是在变化之中,盛极必衰,消极必长,物极必反。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